[發明專利]一種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59843.1 | 申請日: | 2012-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7077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明(設計)人: | 王亞鵬;徐勇;徐麗茹;肖欣;蔣繼科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F3/28 | 分類號: | F02F3/28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夏洪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增壓 直噴 汽油機 活塞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的活塞,具體涉及一種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
背景技術
汽車發動機的燃燒室是由活塞頂部與氣缸蓋相應的凹部輪廓形成,發動機活塞頂部形狀結構是發動機燃燒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影響發動機氣缸內的空氣流動,從而影響油氣的混合,并最終影響發動機的動力性、經濟性和排放性能。
隨著發動機高功率、高扭矩的性能需要,發動機的爆發壓力不斷增加,現在發動機的發展方向是采用增壓與缸內直噴技術。目前,普通發動機活塞頂部都是呈平頂型,在其平面頂部上開設有進氣門坑和排氣門坑,進氣門坑和排氣門坑是用于避讓發動機氣門之用,以避免氣門與活塞在運動時發生干涉。該種結構的活塞結構簡單,加工方便,但此種結構形成缸內旋流的效果很差。如果在缸內直噴時燃燒室底部仍然沿用原有活塞的平頂結構,將不能保證油氣的充分混合,氮氧化物排量急劇升高,發揮不出缸內直噴的優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以增強缸內氣流運動,提高汽油機的火焰傳播速率,并降低油耗與排放。
本發明所述的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包括具有與活塞軸線垂直的上端面的活塞頂部,活塞頂部開設有進氣門坑和排氣門坑,在活塞頂部靠近排氣門坑一側設置有楔形凸起,楔形凸起具有朝向排氣門的排氣側坡面和朝向進氣門的進氣側坡面,所述排氣門坑開設在排氣側坡面上;在活塞頂部開設有凹坑,其位于進氣門坑與排氣門坑之間,凹坑中心較活塞頂部中心更靠近進氣門坑,凹坑一部分位于活塞上端面上,另一部分位于進氣側坡面上,位于活塞上端面上的凹坑的端口設置有凸脊,凹坑底面從進氣門坑至排氣門坑方向向下傾斜。
所述進氣側坡面與活塞上端面之間的夾角α3為15°~17°,排氣側坡面與活塞上端面之間的夾角α2為18°~20°,所述凹坑底面與活塞上端面之間的夾角α1為3°~5°。
所述凹坑呈“心”形,其“心尖”靠近進氣門坑,進氣側坡面與凹坑端口交接處通過圓弧R1過渡,凹坑底面與凹坑側面交接處通過圓弧R2過渡。
進氣側坡面與凹坑端口交接處的圓弧R1為1.5~3mm,凹坑底面與凹坑側面交接處的圓弧R2為5~10mm。
所述楔形凸起的最高點A到活塞上端面之間的距離L2為4.5~5.5mm。
所述凹坑中心與活塞頂部中心的距離L1為8~12mm,凹坑底部最低點到活塞上端面的距離L3為2~3mm。
活塞頂部的凸起為楔形,空氣進入后能夠有效地得到導向、擾流作用,使燃油與空氣能夠充分的混合;凹坑的底面為斜面,噴入燃燒室的燃油油束將直接噴射到活塞頂部凹坑底面,通過底面反彈使燃油再次分布以促進混合與燃燒。
本發明所述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能夠合理地改善混合氣體的氣流運動,讓燃油不能粘附在汽缸壁面,并通過凸起與凹坑引導氣流形成均質燃燒,使燃燒更加充分,從而提高了發動機的動力性、經濟性及降低排放。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的軸測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的左視圖;
圖4為圖2中沿E-E線的剖視旋轉圖;
圖5為本發明所述增壓直噴汽油機活塞與進、排氣門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5984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無環流的電池供電系統
- 下一篇:0耗網排纖瓷板納米粘貼施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