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土家煙熏臘肉的加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24686.0 | 申請日: | 2012-09-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711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廖全斌;李昕;李志紅;胥燾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峽大學 |
| 主分類號: | A23L1/311 | 分類號: | A23L1/311;A23L1/318;A23L1/314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峽專利事務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鋼 |
| 地址: | 443002***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土家 煙熏 臘肉 加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臘制食品的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土家煙熏臘肉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臘肉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區域性、季節性肉制品,具有獨特的風味,特別是土家煙熏臘肉集肉香味、腌臘味、鮮味、咸味和微甜味于一體,具有色澤美觀、風味濃郁的特點,深受大多數人們的喜愛。
傳統的土家臘肉由于以保存為目的,在加工過程中要加入大量的食鹽,致使鹽含量過高,影響食用。在熏制過程中會產生亞硝酸鹽、脂肪氧化、苯并(α)芘等致癌物質,見表1,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同時在熏制過程中臘肉表面會聚集大量的黑色焦油和煙塵,影響了產品的美觀和食用,對產品市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阻止了臘肉的產業化發展。由于煙熏具有呈味作用、變色作用、抗氧化作用、殺菌作用,熏好的臘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因此,煙熏是土家臘肉加工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煙熏臘肉中制癌物質亞硝酸鹽、苯并(α)芘殘留及脂肪氧化問題越來越受消費者關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土家煙熏臘肉的加工新方法,克服傳統土家臘肉加工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高、苯并(α)芘殘留高、脂肪氧化嚴重、表面有大量的黑色焦油和煙塵聚集等缺陷,在保存臘肉風味的同時提高臘肉的品質。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土家煙熏臘肉的加工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鮮肉洗凈、分割成條狀;
2)在傳統的腌制調料中加入天然抗氧化劑混勻,然后將調料均勻涂抹在條狀鮮肉上,腌制7-15天;
3)將腌制后的肉掛起來用柴火熏制20~30天,熏制溫度為20~50℃,熏制時在肉與柴火之間加設隔煙塵凈化層;
通過上述步驟得到土家煙熏臘肉。
所述天然抗氧化劑為茶多酚、蘆丁、葛根黃酮、番茄紅素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
所述天然抗氧化劑的用量是鮮肉重量的0.1‰~3.0‰。
所述隔煙塵凈化層的下層為吸附膜,上層為木炭、硅藻土中的一種或者兩者任意比的混合物,上層厚度為1.0cm~10.0cm。
所述吸附膜由無毒的纖維布涂上魔芋多糖制成。
熏制時凈化層距柴火的高度為1.0m~2.0m,肉距凈化層高度為0~1.0m。
熏制時凈化層每5~10天更換一次。
所述傳統的腌制調料為鹽與香辛料的混合物,鮮肉、鹽、香辛料的重量比為100:1~6:0~5。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土家煙熏臘肉的加工新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鮮肉腌制過程中添加天然抗氧化劑,有利于防止亞硝酸鹽的生成和防止脂肪氧化,有效控制亞硝酸鹽含量和脂肪氧化程度;
2、通過設置凈化層,防止了苯并(α)芘的殘留、黑色焦油和煙塵在臘肉表面的聚集,使各項指標符合國家規定;
3、操作工藝簡單,便于實施,同時通過腌制和煙熏保存臘肉的風味和提高了臘肉的品質,深受消費者喜愛,易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凈化層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實施例表述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土家煙熏臘肉的加工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鮮肉洗凈、分割成條狀;
2)取適量的鹽、香辛料和茶多酚混勻,得腌制調料,然后將調料均勻涂抹在條狀鮮肉上,腌制10天,腌制過程中鮮肉:鹽:香辛料:茶多酚的重量比為100:5:0:0.01;
3)將腌制后的肉掛起來用柴火熏制20天,熏制溫度為20℃,熏制時在肉1與柴火2之間加設隔煙塵凈化層3,見圖1;所述凈化層為下層的吸附膜和上層1.0cm的木炭,凈化層每隔5天更換一次,熏制時凈化層距柴火的高度為1.0m,肉距凈化層高度為0.1m;
通過上述步驟的土家煙熏臘肉,制得臘肉指標見表2。
實施例2:
一種土家煙熏臘肉的加工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鮮肉洗凈、分割成條狀;
2)取適量的鹽、香辛料、葛根黃酮混勻,得腌制調料,然后將調料均勻涂抹在條狀鮮肉上,腌制15天,腌制過程中鮮肉:鹽:香辛料:葛根黃酮的重量比為100:3:2:0.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峽大學,未經三峽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2468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