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微擬球藻培養基配方及三級培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210298905.2 | 申請日: | 2012-08-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5121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2 |
| 發明(設計)人: | 王培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培磊 |
| 主分類號: | C12N1/12 | 分類號: | C12N1/12;C12R1/89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760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擬球藻 培養基 配方 三級 培養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海洋微藻養殖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微擬球藻培養基配方及三級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又稱微綠球藻,是一種廣泛分布的海水藻類,直徑為2-4微米,細胞球形,淡綠色,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其它營養元素,其中EPA含量占脂肪酸總量的30%。EPA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促進體內飽和脂肪酸代謝,從而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進血液循環,提高組織供氧而消除疲勞,并防止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預防腦血栓、腦溢血、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EPA在減輕炎癥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微擬球藻油脂含量占干重的68%以上,是提煉生物柴油的理想微藻。
目前,微擬球藻規模化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長緩慢,生物量低,易污染,特別是梅雨季節,不利于大規模培養。以前使用的微擬球藻培養基沒有加入碳酸氫鈉,但我的實驗表明,微擬球藻除了能利用空氣中游離的CO2,還能有效地利用培養液中的HCO3-作為碳源。大量實驗表明:添加0.5g/L的碳酸氫鈉能能很好地促進微擬球藻的生長。另外,我還在培養基中補充了檸檬酸鐵、維生素H、赤霉素和人尿,能將產量提高54%。
總之,使用優化培養基并采用三級培養微擬球藻方法具有生長速度快、產量高、成本低、不易污染的優勢。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目前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微擬球藻配方及三級培養方法,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微擬球藻培養基,配方如下:NaNO3?7.5×10-2g,KH2PO4?1×10-2g,NaHCO3?5×10-1g,檸檬酸鐵(FeC6H5O7.5H2O)2×10-4g,VB12?5×10-7g,VB1?1×10-4g,VH?5×10-7g,九二0植物生長刺激素(即赤霉素)5國際單位,人尿2mL,消毒海水1000mL。
優選地,還包括微量元素0.55~2.25ml/L,所述微量元素配方為:磷酸二氫鈉32~40g/L、硫酸銅1.2~3.2g/L、硫酸鋅4.2~6.2g/L、氯化鈷4~6g/L、氯化錳30~45g/L加水定容至1L。
優選地,所述微量元素溶液中加入120~140g/L的磷酸二氫鈉溶液。
優選地,所述微量元素溶液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鈉3~10g/L。
應用本發明所提供的培養基對微擬球藻進行三級培養,包括如下步驟:1)一級培養容器為5000mL三角燒瓶,燒瓶用洗液洗滌、晾干、120℃恒溫消毒;培養用的海水比重1.015~1.018,鹽度30~32,經過經脫脂棉過濾、煮沸、冷卻后加入營養鹽;室內培養,室溫20-26℃,室內自然光+輔助日光燈管光源照射,光強3000-10000Lx,光暗周期=14L:10D,指數增長期藻種接種,接種密度300-350×104cell/mL,不充氣。培養期間每天搖瓶6次。密度達3000×104cell/mL,即可轉入二級培養。2)二級培養容器為50L白塑料桶,白塑料桶刷干凈、漂白粉消毒后用消毒水沖干凈備用。二級培養用的海水經漂白粉消毒、硫代硫酸鈉處理后加入營養鹽;將一級培養的藻液按1∶10的比例接種到白桶。室內培養,室溫20-26℃,室內自然光+輔助日光燈管光源照射,光強3000-10000Lx,光暗周期=14L:10D,充氣培養,充氣量以能將藻細胞沖起懸浮即可。3)三級培養容器為水泥池。面積20-30m2,池深50cm,水深20-30cm,內貼白色瓷磚,三級培養用海水經漂白粉消毒、硫代硫酸鈉處理。將二級培養的藻液作藻種轉入水泥池培養,室外培養,自然光照射,充氣,接種密度200-300×104cell/mL,培養至密度達2000-3000×104cell/mL即可收獲。
優選地,包括在步驟2)中充氣培養時同時施加臭氧。
優選地,臭氧的濃度為0.5微克/升空氣~0.8微克/升空氣。
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培磊,未經王培磊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9890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