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54294.1 | 申請日: | 2012-07-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8739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21 | 
| 發明(設計)人: | 郁崇文;楊建平;張元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1G21/00 | 分類號: | D01G21/00;D01G9/16;D01G15/40;D01G15/26;D01G19/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瑩 | 
| 地址: | 20162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苧麻 紡紗 加工 方法 | ||
1.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現有的軟麻工序之后,由改進的苧麻開松設備和改進的苧麻梳麻設備將苧麻精干麻扯斷、梳理成毛型纖維的長度70~85mm,再利用現有的毛型紡紗設備進行精梳毛紡流程;
改進的苧麻開松設備的喂給機構包括喂麻輥(3),喂麻簾(1)通過溝槽羅拉(2)設于喂麻輥(3)前端,喂麻輥(3)上方設有持麻刀(30);
改進的苧麻梳麻設備的喂給機構包括品字型溝槽羅拉組(31),分梳羅拉(20)通過一對新喂給針輥(33)設于品字型溝槽羅拉組(31)后端,品字型溝槽羅拉組包括1個上溝槽羅拉(18),2個下溝槽羅拉(32)對稱設于上溝槽羅拉(18)下方兩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麻刀(30)規格為長×寬×厚:680mm×240mm×8mm,刀尖角23°~26°;所述喂麻輥(3)至錫林(5)的隔距為1~3mm,所述持麻刀(30)的刀口至所述喂麻輥(3)的隔距為1.5~3.5mm,所述持麻刀(30)的刀口至錫林(5)的隔距為2~4m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溝槽羅拉(18)直徑為80mm,所述2個下溝槽羅拉(32)直徑均為50mm,所述一對喂給針輥(33)直徑均為65mm,溝槽羅拉握持點到所述分梳羅拉(20)的隔距(l)為70~100m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梳毛紡流程由針梳理條工序、精梳工序、前紡工序和后紡工序依次組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針梳理條工序中的理條針梳機的前隔距均為35~45mm。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梳工序中的精梳機的拔取隔距為25~35mm。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紡工序中的前紡針梳機的前隔距均為16~55mm。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苧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紡工序中粗紗的前隔距為2~4mm,粗紗的捻度范圍為:無捻粗紗機紗條搓捻次數5~8次/m,有捻粗紗機紗條搓捻次數25~45捻/m;細紗機的后隔距為90~120mm,滑溜槽深度為1.3~1.5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華大學,未經東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5429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