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海濱錦葵新鮮塊根藥酒的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242840.X | 申請日: | 2012-07-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4048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29 |
| 發明(設計)人: | 欽佩;朱海亮;秦亞娟;田永林;王福邦;王邦;潘少明;陳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大學連云港高新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12G3/04 | 分類號: | C12G3/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東 |
| 地址: | 222000 江蘇省連云港***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海濱 錦葵 新鮮 塊根 藥酒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酒類飲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海濱錦葵新鮮塊根藥酒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錦葵科植物(Malvaceae)屬于錦葵目,木本或草本,約有75屬,1000-1500種,分布于溫帶及熱帶,其中錦葵屬、蜀葵屬、秋葵屬和木槿屬為庭園觀賞植物?多數可做藥用或蔬菜食用。如木槿(Hibiscus?syriaeus)全株可入藥,花可做蔬菜食用,又如蜀葵(Althaea?rosea)全草可入藥,清熱止血。而藥蜀葵(Althaea?officinalis)俗名“Marsh?mallow”,在歐美幾乎是家喻戶曉的食藥兼用的植物,其花、葉可做色拉和茶,塊根磨碎后可做可口的蛋白糖餅和煎炸后的美味佳肴,還兼有治療咳嗽、上呼吸道炎癥等藥用價值。
海濱錦葵(Kosteletzkya?virginica)系錦葵科海濱錦葵屬,其分類與錦葵科木槿屬和錦葵科蜀葵屬相近似,是一種耐鹽性很強的多年生宿根植物,原產地美國。海濱錦葵的食用價值在歐美也早有記載:葉、花可做色拉生食,也可做湯菜,其塊根的食用方法類似藥蜀葵,可做蛋白糖餅等。(文獻Puckhaber?Lorraine?S,?Stipanovic?Robert?D,?and?Bost?Georgia?A.?2002.?Analyses?for?Flavonoid?Aglycones?in?Fresh?and?Preserved?Hibiscus?Flowers.?Trends?in?new?crops?and?new?uses)。
1993年,由南京大學鹽生植物研究室主任欽佩教授將其從美國特拉華大學引入我國,在大連、江蘇、山東等省大面積種植,并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2004年南京大學欽佩教授與中國林科院林化所合作,將海濱錦葵種子的植物油提煉加工成生物柴油獲得成功。
申請號為20061088338.2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深度開發海濱錦葵的方法,利用海濱錦葵塊根的可溶性提取物和固體殘渣,將海濱錦葵塊狀宿根收獲-晾干-切成2-4cm的小塊-經篩選除塵-再次粉碎成更細小的碎塊-蒸汽蒸煮提取30-45分鐘或微波蒸煮10分鐘-送入過濾離心機進行固、液分離,液體經濃縮后作為優質添加劑用于保健食品、飼料生產,將固體殘渣發酵后作為優質飼料。
研究表明,海濱錦葵塊根含三大類活性成分:活性多糖(約5.36%左右),總黃酮(約0.72%),總皂甙(約0.62%);具有很好的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炎、抗癌、防癌及其他生物活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海濱錦葵新鮮塊根藥酒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海濱錦葵新鮮塊根藥酒的制備方法,由海濱錦葵新鮮塊根、中藥材和炮制酒經浸泡制備而成,步驟包括:
①?清水洗滌:海濱錦葵新鮮的塊根清洗后,清除表面水分;
②?加酒炮制:將海濱錦葵新鮮塊根和中藥材按一定配比浸泡在炮制酒中,浸泡一段時間;
③去渣過濾:濾渣取汁制得海濱錦葵新鮮塊根藥酒。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海濱錦葵新鮮塊根藥酒的制備方法,由海濱錦葵新鮮塊根、中藥材和炮制酒經浸泡制備而成,步驟包括:
①?清水洗滌:海濱錦葵新鮮的塊根清洗后,清除表面水分;
②?加工粉碎:采用普通粉碎的方法,將海濱錦葵新鮮塊根和中藥材制成顆粒或粉末;
③?加酒炮制:將粉碎的海濱錦葵新鮮塊根和中藥材按一定配比浸泡在炮制酒中,浸泡一段時間;
④?去渣過濾:濾渣取汁制得海濱錦葵新鮮塊根藥酒。
上述兩種制備方法所述海濱錦葵新鮮塊根、中藥材和炮制酒重量份數可以為任意比例,優選配比如下:
海濱錦葵新鮮塊根??????30-100份
中藥材?????1-20份
炮制酒??????1000份。
上述兩種制備方法所述炮制酒為常規用于浸泡食材或藥材的純糧白酒或黃酒,白酒可以為曲酒、白干、高粱酒、燒酒等,白酒的酒精度數為30-60度,或黃酒中的酒精度數為10-20度時,產品風味口感最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大學連云港高新技術研究院,未經南京大學連云港高新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42840.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