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茶樹組培再生體系建立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227942.4 | 申請日: | 2012-07-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262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17 |
| 發明(設計)人: | 高麗萍;王婕;劉亞軍;貢年娣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H4/00 | 分類號: | A01H4/00;A01G31/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專利事務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貞 |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茶樹 再生 體系 建立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茶樹組織培養再生體系建立的方法。
背景技術
植物組織培養是以細胞全能性為理論基礎建立的一種離體培養技術。自20世紀初建立以來,廣泛應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品種改良、基因工程育種等方面[1]。茶樹再生體系或組織培養技術是建立茶樹遺傳轉化體系的基礎,后者是進行基因功能驗證、茶樹工程基因育種、茶樹次生代謝研究的重要技術平臺。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合適的再生體系,迄今茶樹遺傳轉化體系沒有建立,限制了茶樹基因工程、代謝工程的發展。1969年,佛利斯特作為先驅者就開始了茶樹組織培養的研究[2]。如果不考慮遺傳轉化的話,實際上茶樹的組織培養已經較為成熟。茶樹的嫩枝、莖節間和茶籽是常用的外植體,而腋芽增殖是主要的增殖方式。班納吉[3]、巴格[4]?、蒙達爾[5]?和孫俊[6]等采用成熟大田茶樹嫩枝或實生苗的莖節間為外植體,通過腋芽或不定芽增殖形式進行再生實驗,這種方式具有遺傳穩定、增殖率高的特點,但是由于外植體的酚類物質含量高,難以進行茶樹遺傳轉化。種子也是茶樹再生理想的外植體,吳振鐸[7]、加藤[8-9]、和蒙達爾[10]等均利用種子誘導出體細胞胚,并進一步利用體細胞胚再生出植株。實驗證明,體細胞胚是茶樹遺傳轉化的理想對象,蒙達爾[11]甚至利用這種方式成功得到茶樹第一個轉基因植株,但是在這種方式中,體細胞胚的誘導和增殖是技術難點。雖然體細胞胚的誘導較為困難,但是胚性愈傷組織的誘導則較為簡單。
發明內容
為了給茶樹遺傳轉化奠定基礎,本發明提供一種茶樹組培再生體系建立的方法。
一種茶樹組培再生體系建立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1愈傷組織的誘導
采摘9月下旬生理成熟的茶籽作為茶樹再生體系的原材料,即外植體;取茶籽5~10顆,將綠色的外殼剝去,用濃度75%的乙醇浸泡30秒,用無菌水洗3~4次;再用濃度0.1%的升汞溶液浸泡10分鐘,用無菌水洗3~4次;在超凈條件下剝去種皮,選取完整的、帶有胚的剝去種皮的茶樹籽接種于普通B5培養基上,接種量為每40毫升接3~4顆;培養2周,有茶樹愈傷組織長出;所述普通B5培養基中加入了二氯苯氧基乙酸和6-糠氨基嘌呤,其中二氯苯氧基乙酸的加入量為2.5mg/L,6-糠氨基嘌呤的加入量為0.5mg/L;
1.2愈傷組織的繼代和增殖
將茶樹愈傷組織切下,并切成直徑6~10毫米愈傷組織塊,培養于普通B5培養基上,接種量每40毫升接5~10塊;培養條件為黑暗、溫度為25~28度;每21天更換一次新鮮的普通B5培養基;培養3周,得到鮮重可以增殖為原來的1.8~2.2倍的增殖愈傷組織;在此條件下,該愈傷組織可以穩定繼代4年;
1.3不定芽的誘導,
將增殖愈傷組織接種到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上,接種量每40毫升接直徑6~10毫米大小的愈傷組織5~10塊;培養條件為12小時光照和12小時黑暗交替,溫度為25~28度,光強為3000~6000勒克司;每4周更換一次不定芽誘導培養基;培養到第3周,有部分愈傷組織轉綠;培養到第4周,不定芽的誘導率為15.71%,培養到2個月,誘導率上升為24.29%,培養到4個月,誘導率高達65.71%;所述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礎,加入吲哚丁酸和6-芐基腺嘌呤,其中吲哚丁酸的加入量為0.1mg/L,6-芐基腺嘌呤的加入量為2.5mg/L;
1.4不定芽的增殖
將新誘導出的不定芽切下,栽插到不定芽增殖培養基上,栽插量每100毫升接1~3棵;培養條件為12小時光照和12小時黑暗交替,溫度為27度,光強為4000勒克司;培養3周,大量的叢生芽長出;在此條件下,可以不斷增殖不定芽;所述不定芽增殖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礎,加入吲哚丁酸和苯基噻二唑基脲,其中吲哚丁酸的加入量為?0.1mg/L、苯基噻二唑基脲的加入量為0.015mg/L;
1.5壯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農業大學,未經安徽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2794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固液鋼渣混合熱燜處理工藝
- 下一篇:槽式太陽能中溫選擇吸收涂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