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半導體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170314.7 | 申請日: | 2012-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567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殷華湘;秦長亮;馬小龍;徐秋霞;陳大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1L29/78 | 分類號: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藍智輝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45 | 代理人: | 陳紅 |
| 地址: | 10002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半導體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半導體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全應變溝道的MOSFET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從90nm?CMOS集成電路工藝起,隨著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斷縮小,以提高溝道載流子遷移率為目的應力溝道工程(Strain?Channel?Engineering)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種應變技術與新材料被集成到器件工藝中去,也即在溝道方向引入壓應力或拉應力從而增強載流子遷移率,提高器件性能。
例如,在90nm工藝中,采用嵌入式SiGe(e-SiGe)源漏或100晶向襯底并結合拉應力蝕刻阻障層(tCESL)來提供pMOS器件中的壓應力;在65nm工藝中,在90nm工藝基礎上進一步采用第一代源漏極應力記憶技術(SMT×1),并采用了雙蝕刻阻障層;45nm工藝中,在之前基礎上采用了第二代源漏極應力記憶技術(SMT×2),采用e-SiGe技術結合單tCESL或雙CESL,并采用了應力近臨技術(Stress?Proximity?Technique,SPT),此外還針對pMOS采用110面襯底而針對nMOS采用100面襯底;32nm之后,采用了第三代源漏極應力記憶技術(SMT×3),在之前基礎之上還選用了嵌入式SiC源漏來增強nMOS器件中的拉應力。
另外,為了提供溝道區載流子遷移率,可以采用各種非硅基材料,例如(電子)遷移率依次增高的Ge、GaAs、InP、GaSb、InAs、InSb等等。
此外,向溝道引入應力的技術除了改變襯底、源漏材料,還可以通過控制溝道或側墻的材質、剖面形狀來實現。例如采用雙應力襯墊(DSL)技術,對于nMOS采用拉應力SiNx層側墻,對于pMOS采用壓應力側墻。又例如將嵌入式SiGe源漏的剖面制造為∑形,改善pMOS的溝道應力。
通常而言,上述這些已得到廣泛應用的多種溝道應變技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也即(雙軸)全局襯底應變與單軸工藝誘導溝道應變。雙軸全局應變技術需要改變襯底材料,因此存在材料生長缺陷問題(例如襯底材料變化引起能級變化、態密度變化、載流子濃度變化等)、與CMOS器件工藝匹配問題、以及和超薄高k-氧化層界面態問題等。單軸局域應變技術因為采用工藝誘致應變,無需改變襯底,因此可以高效地選擇溝道應變而不會存在材料生長缺陷、CMOSI藝匹配問題,并且和超薄高k-氧化層界面良好,因此逐漸成為主流的技術。
然而,雙軸全局應變技術由于能在兩個軸向上提供良好的應力,可以較大地有效增加載流子遷移率,如果能改進雙軸工藝克服上述問題,實現優良的全應變溝道,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而充分利用了雙軸應力的優點,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器件性能并降低成本。
發明內容
由上所述,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全應變溝道的新型MOSFET及其制造方法。
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半導體器件,包括襯底、襯底上的柵極堆疊結構、柵極堆疊結構下方的襯底中的溝道區、以及溝道區兩側的源漏區,其特征在于:溝道區下方以及兩側具有應力層,源漏區形成在應力層中。
其中,應力層具有∑或倒梯形截面。
其中,源漏區頂部具有硅化物層。
其中,源漏區頂部具有含硅的蓋層,在含硅的蓋層上具有硅化物層。
其中,源漏區包括源漏擴展區和重摻雜源漏區。
其中,對于PMOS而言,應力層的材料包括SiGe、SiSn、GeSn及其組合;對于NMOS而言,應力層的材料包括Si:C、Si:H、SiGe:C及其組合。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半導體器件制造方法,包括:在襯底上形成柵極堆疊結構;在柵極堆疊結構兩側的襯底中刻蝕形成源漏溝槽,其中,源漏溝槽與柵極堆疊結構之間的部分襯底構成溝道區;在源漏溝槽中外延生長應力層,其中,應力層位于溝道區下方以及兩側;在應力層中形成源漏區。
其中,源漏溝槽具有∑或倒梯形截面。
其中,形成源漏溝槽的步驟進一步包括:刻蝕襯底形成上下等寬的第一溝槽;刻蝕第一溝槽的側壁形成第二溝槽。其中,第二溝槽相互連通。
其中,在外延生長應力層的同時,對應力層上部進行原位摻雜,形成源漏區。
其中,對應力層進行摻雜離子注入形成源漏區。
其中,形成源漏區之后,在源漏區的頂部形成硅化物層。
其中,形成源漏區之后,在源漏區的頂部先形成含硅的蓋層,然后在含硅的蓋層上形成硅化物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7031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雙鏡頭數字變焦
- 下一篇:一種小型板材切割加工設備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