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P-LDMOS的制造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14133.2 | 申請日: | 2012-04-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233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01 |
| 發明(設計)人: | 葛洪濤;黃曉櫓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1/336 | 分類號: | H01L21/3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陸花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ldmos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集成電路制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P-LDMOS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橫向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DMOS)是一種輕摻雜的MOS器件,與CMOS工藝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傳統CMOS器件通常為源漏對稱結構,而LDMOS采用源漏非對稱結構以滿足較高耐壓和相對低的導通電阻的需求。
如圖1所示,LDMOS的源極區域設有體區結構1,漏極區域中設有漂移區結構2。體區1與傳統的CMOS晶體管中的阱區類似,主要用于控制LDMOS的閾值電壓;漂移區2則主要用于控制LDMOS的耐壓性能。根據擊穿原理可知,PN結擊穿電壓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摻雜離子濃度較低的一側,即摻雜濃度越淡,可形成的耗盡層寬度越寬,所能承受的耐壓也就越高,故LDMOS的漂移區的離子注入劑量要比CMOS的阱注入小很多。
傳統的CMOS工藝中,通常額外增加兩張光罩分別設置于源極和漏極區域中,以形成體區1和漂移區2,從而實現LDMOS的源漏極非對稱結構,但是光罩的使用導致LDMOS的制造成本升高,不利于實際生產實施。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P-LDMOS的制造方法,能夠在滿足高耐壓和低導通電阻的前提下,減少制程中的光罩數目并降低器件的制造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P-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襯底,在所述襯底上形成深N阱;在所述深N阱中形成隔離結構;在所述深N阱的漏極區域形成P阱,在所述深N阱的源極區域形成N阱;在所述深N阱上形成柵極;進行源漏輕摻雜工藝,在所述N阱和P阱內分別形成源極輕摻雜和漏極輕摻雜區;在所述柵極的側壁形成柵極側墻;進行源漏重摻雜以及退火工藝。
較佳的,所述隔離結構采用淺溝道隔離工藝形成。
較佳的,所述N阱和P阱均采用采用光刻和離子注入工藝形成。
較佳的,所述襯底為P型襯底。
較佳的,所述源漏重摻雜中離子注入類型為P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P-LDMOS的制造方法通過在襯底中形成深N阱,接著在所述深N阱的漏極區域形成N阱,在所述深N阱的源極區域形成P阱;由此,本發明在漏極采用深N阱和P阱取代傳統P-LDMOS中漂移區的光罩,而在源極采用深N阱中的N阱取代了傳統體區中的光罩,在制程中減少了兩個光罩,在滿足器件耐壓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LDMOS器件的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LDMOS器件剖視圖;
圖2A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形成深N阱后器件剖視圖;
圖2B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形成隔離結構后器件剖視圖;
圖2C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形成P阱后器件剖視圖;
圖2D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形成N阱后器件剖視圖;
圖2E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形成柵極后器件剖視圖;
圖2F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源漏輕摻雜工藝后器件剖視圖;
圖2G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形成柵極側墻后器件剖視圖;
圖2H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源漏重摻雜后器件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思想在于,通過在襯底上形成深N阱,接著在深N阱內形成P阱和N阱;由此,在漏極采用深N阱和P阱取代傳統P-LDMOS中漂移區的光罩,而在源極采用深N阱中的N阱取代了傳統體區中的光罩,與現有技術相比減少了兩個光罩,在滿足器件耐壓的前提下降低了LDMOS器件的制造成本。
為使本發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2A~2H對本發明P-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請參照圖2A,提供襯底21,并在所述襯底21上形成深N阱22,所述襯底21可為P型襯底,且深N阱22完全覆蓋所述襯底21,即,在整個襯底21區域內均形成深N阱22。
本實施例中,所述深N阱22可通過以下步驟形成:首先,對所述襯底21進行高能離子注入,其中高能離子注入的離子類型為N型,例如砷離子、磷離子、銻離子等;然后進行退火工藝,形成深N阱22,所述深N阱22完全覆蓋襯底21。
請參照圖2B,接著,在所述深N阱22中形成隔離結構23,所述隔離結構23通過淺溝道隔離(STI)形成,其他區域用于后續形成LDMOS的溝道區、柵極、源極以及漏極。
請參照圖2C~2D,在所述深N阱22的漏極區域形成P阱24,在所述深N阱22的源極區域中形成N阱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未經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1413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21-00 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半導體或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
H01L21-02 .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4 .非專門適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組的單個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導體器件之外的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的測試或測量
H01L21-67 .專門適用于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的裝置;專門適合于在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晶片的裝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內或其上形成的多個固態組件或集成電路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集成電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