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棉纖維素快速制備碳微球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92199.6 | 申請日: | 2012-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332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淑花;賈虎生;侯文生;戴晉明;高曉月;劉金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太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1B31/02 | 分類號: | C01B31/02 |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達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蘭 |
| 地址: | 030024 ***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棉纖維 快速 制備 碳微球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棉纖維素快速制備碳微球的方法,屬高分子碳材料的制備及應用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碳微球是重要的碳材料之一,它具有高的化學穩定性、熱穩定性,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被廣泛應用于電極材料、吸附劑材料、燃料電池、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碳微球的制備方法有電弧放電法、化學氣相沉積法、激光蒸發法、催化熱解法,這些制備方法大都需要高能量、長周期及昂貴的儀器設備,而且目前所采用的碳源大多是從煤礦石中及石油產物中提取的,主要成分是烯烴、炔烴類化合物的石油焦、瀝青焦、煤焦油,這些石化副產物為非再生資源,而這些資源正逐漸減少。
棉纖維素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天然有機物,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棉纖維素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含碳量高達44.44%以上,棉纖維素資源豐富,除了棉花長纖維被用作紡織原料外,其它不能用于紡織的下腳料、棉短絨、棉子及棉桿,它們的纖維素含量也很高,都可做碳源使用;另外,全球每年可產生數千億噸的富含纖維素的生物質殘渣,它們都是含碳元素很高的有機化合物,為碳材料的制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背景技術的狀況,采用棉纖維素為碳源,在高壓反應釜中,在300℃溫度下,快速降解碳化合成碳微球,以提高碳微球的制備效率和質量。
技術方案
本發明使用的化學物質材料為:棉纖維素、乙醇、鹽酸、去離子水,其組合配比準確用量是:以克、毫升為計量單位
制備方法如下:
(1)精選化學物質材料
對制備所需的化學物質材料要進行精選,并進行質量純度、濃度控制:
(2)粉碎、清洗
將棉纖維素置于粉碎機中粉碎,然后用60目篩網過篩,粉碎過篩反復進行,過篩后,棉纖維素成細粉,細粉粒徑≤0.25mm;
(3)清洗反應釜
向反應釜內注入鹽酸100mL,用毛刷刷洗10min,然后注入去離子水150mL,刷洗10min,然后晾干;
(4)配制鹽酸水溶液
量取鹽酸21.1mL±0.01mL、去離子水250mL±1mL,加入燒杯中,用攪拌器攪拌5min,使其混合均勻,成:0.5mol/L的鹽酸水溶液;
(5)配置棉纖維素鹽酸溶液
稱取棉纖維素10.0g±0.01g,量取0.5mol/L的鹽酸水溶液250mL±1mL;
置于燒杯中,用攪拌器攪拌,攪拌速率400r/min,攪拌時間2min,攪拌后成糊狀物;
(6)制備碳微球
用棉纖維素制備碳微球是在高壓反應釜內進行的,是在加熱、加壓、降解、碳化反應下完成的;
①將糊狀物加入高壓反應釜內,然后用釜蓋密封;
②開啟反應釜加熱器;
反應釜溫度由常溫20℃開始升溫,升溫速度5℃/min,升溫時間為24min±2min,當溫度升至140℃±3℃時,保溫、恒溫150min±2min,反應釜內氣體蒸發,反應釜內壓強為0.5MPa,棉纖維素進行降解反應;
③然后繼續升溫,升溫速度5℃/min,升溫時間32min±2min,當溫度升至300℃±3℃時,保溫、恒溫420min±2min,釜內壓強為10MPa;
棉纖維素碳化,形態轉換,生成碳微球;
棉纖維素在140℃±3℃、鹽酸存在的狀態下,進行降解反應,到溫度升至300℃時,棉纖維素發生熱解及碳化反應,形成棉纖維素-降解-碳化的物理化學轉變,生成碳微球;
碳微球的生成過程:
I棉纖維素水解降解
在反應釜內,140℃±3℃、0.5MPa狀態下,在氫離子作用下發生水解降解,轉變成低聚糖、葡萄糖;水解降解反應方程式如下:
式中:
C6H12O6——葡萄糖
(C6H10O5)m——低聚糖,m=2-3
H2O——水蒸氣
II碳化
在300℃±3℃、10MP的高溫高壓下,低聚糖、葡萄糖熱解、脫水,熱解產生的CH4、CO、及有機小分子在高溫高壓環境中轉變成羧基或羰基,存在于碳表面,形成無定型碳微球,碳化反應方程式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太原理工大學,未經太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9219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兩個新的黃酮碳苷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帶旋鈕的機械手控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