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手腳雙驅動戶外運動車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081063.5 | 申請日: | 2012-03-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024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25 |
| 發(fā)明(設計)人: | 孫學雁;郭忠峰;都艦;張嫡;劉超;王曉龍;鄭悅;付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沈陽工業(yè)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2M1/12 | 分類號: | B62M1/12;B62K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10870 遼寧省沈陽市沈陽***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手腳 驅動 戶外運動 | ||
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戶外運動車,尤其是可手動或腳動或手腳同動的手腳雙驅動戶外運動車。
背景技術
目前自行車或運動車都是由腳驅動,通過鏈傳動驅動車前進,不能手與腳轉換驅動,致使騎車者不能全身協(xié)調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的運動目的,不便于緩解疲勞,同時也缺少趣味性。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手動或腳動或手腳同動的手腳雙驅動戶外運動車。在保持了原有的腳驅動傳動方式的基礎上,采用平行雙曲柄機構用手臂前后擺動驅動前輪帶動整車前行。可方便的進行手腳轉換操作,手驅動過程中,有拉動式和推動式兩種操作形式,并可隨意變換。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整個運動車基本上是左右對稱結構,包括車體部分、后輪驅動機構和前輪驅動機構。車體部分包括車架、車座、轉向套筒、固定腳蹬、固定腳蹬桿、固定腳蹬架和緊固件,車架上安裝有車座,車架前端設有轉向套筒,轉向套筒與前輪驅動機構連接,在車架下梁中部由緊固件安裝有固定腳蹬架,固定腳蹬架下端兩側固定連接有固定腳蹬桿,固定腳蹬桿套有固定腳蹬。手動驅車操作時,雙腳踏在固定腳蹬上便于身體的穩(wěn)定支撐。后輪驅動機構包括大鏈輪、腳蹬、鏈條、飛輪和后車輪,雙腳交替蹬踏腳蹬,帶動大鏈輪旋轉,通過鏈條帶動飛輪和后車輪旋轉,實現(xiàn)運動車腳驅動。前輪驅動機構包括車把、操縱桿、操縱桿座、轉向桿、上曲柄鉸鏈、上曲柄盤、連桿、前車叉、前車輪、下曲柄鉸鏈、下曲柄盤、軸承座、前車軸、上曲柄軸、棘輪、棘輪轉向開關、定位架、定位支撐板、定位支撐軸、定位桿、調位螺桿、螺母、緊固件。前輪驅動機構是左右對稱結構,車把與操縱桿固定連接成一體,操縱桿下端插入到操縱桿座的孔內,由螺釘固定在操縱桿座上,操縱桿座下端左右各設有一棘輪,棘輪外圈與操縱桿座連接,棘輪的內圈與上曲柄盤的輪轂形成六棱柱配合連接,棘輪的內外圈之間設有棘輪轉向開關,用于控制棘輪的定向旋轉,上曲柄盤與上曲柄軸是鍵連接,上曲柄軸由轉向桿上端的橫套支撐,轉向桿插入到車架的轉向套筒內,轉向桿下端與前車叉上端的叉桿在轉向套筒內固定連接成一體,能在轉向套筒內左右轉動實現(xiàn)運動車的轉向。前車叉下端連接有軸承座,軸承座的軸承安裝有前車軸,前車軸上安裝有前車輪,前車軸兩端各鍵連接有一下曲柄盤,兩下曲柄盤邊緣處同位處各安裝有下曲柄鉸鏈,下曲柄鉸鏈與連桿鉸接,連桿上端與上曲柄鉸鏈鉸接,下曲柄鉸鏈和上曲柄鉸鏈均由軸、軸承和軸承座組成,上曲柄鉸鏈安裝在上曲柄盤邊緣處。上曲柄軸、上曲柄盤、連桿、下曲柄盤和前車軸構成兩套左右位置對稱的平行雙曲柄機構。轉向桿上端的橫套設成圓柱形狀,在其外圓柱表面上左右對稱套有四個定位支撐板,四個定位支撐板形狀相同,內側兩個向后延伸,外側兩個向前延伸,內側兩個定位支撐板和外側兩個定位支撐板上端均連接有定位桿,兩個定位支撐板由定位支撐軸連接在一起,定位支撐軸上套有調位螺桿,調位螺桿下部是螺桿,由螺母將調位螺桿固定在定位架上,定位架是前后對稱的帶凹槽的片狀,由兩組緊固件將定位架固定在轉向桿上。定位桿的作用是限定操縱桿前后擺動的角度。根據操作者的個人需要,可調整調位螺桿的上下位置,即可改變操縱桿前后擺動的角度。用手驅動運動車有兩種形式,既拉動式和推動式。推動驅動時,先確定棘輪轉向開關的位置,使其棘輪逆時針旋轉起作用,向前推動操縱桿,帶動操縱桿座通過棘輪帶動上曲柄盤逆時針旋轉,再通過連桿推動下曲柄盤逆時針旋轉、帶動前車輪旋轉,驅車前行。此時是平行雙曲柄機構運行。拉動驅動時,先搬動棘輪轉向開關,使其棘輪順時針旋轉起作用,向后拉動操縱桿,帶動操縱桿座通過棘輪帶動上曲柄盤順時針旋轉,再通過連桿推動下曲柄盤逆時針旋轉、帶動前車輪旋轉,驅車前行。此時為反向雙曲柄機構運行。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手驅動和腳驅動隨時轉換;手驅動時,可推動,也可拉動,能方便轉換,同時解決了運動中的曲柄連桿機構中搖桿不停擺動的問題。多種驅動形式互換,便于身體疲勞的調整,更有全身動作協(xié)調合理的效果,本發(fā)明也可以作為代步工具,操作簡單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主視圖,是從騎車者右側向左觀看的外形圖。
圖2是左視圖,主要表達前輪驅動機構的外形圖。
圖3是圖1的G-G斷面圖,采用放大比例畫法,表達固定腳蹬的構造。
圖4是圖1的A-A局部剖視圖,采用斜剖畫法,表達上曲柄軸系的構造。
圖5是圖1的B-B局部剖視圖,采用斜剖畫法,表達前車軸系的構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沈陽工業(yè)大學,未經沈陽工業(yè)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8106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