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車輛的緩沖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74590.3 | 申請日: | 2012-03-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2605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19 |
| 發明(設計)人: | 時實亮;竹內秀紀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R19/02 | 分類號: | B60R19/02;B60R1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剛;吳孟秋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車輛 緩沖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設置在車輛前部中的用于車輛的緩沖裝置(bumper?device,保險杠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安裝到車輛(諸如汽車)的前部上的用于車輛的緩沖裝置,已知的結構為:緩沖梁固定到骨架構件(諸如沿車輛的縱向延伸的側框架)的前端,用于保護行人目的的減震構件布置在該緩沖梁的前側處,并且進一步地,減震構件的外側覆蓋有車身面板(諸如緩沖器表面)。例如,在JP-A-2008-137611中公開的用于車輛的緩沖裝置中,由金屬板形成的并且具有大致為U型橫截面的減震構件設置在緩沖梁的前表面上。在車輛撞擊事件中,該減震構件被壓塌并吸收撞擊能量,由此減輕對撞擊對象(行人等)的沖擊。
順便提到的是,JP-A-2008-137611中公開的此類減震構件的剛性趨向于在沿車輛橫向的兩端部中比其他部分低,因為兩端部是開口的。此外,存在這樣一種擔憂,即因為結構原因而不能通過減震構件的變形(彎曲)充分吸收沖擊,并且因此增加了對于撞擊對象(行人等)的沖擊。參照附圖8A和8B,將具體描述撞擊事件中傳統減震構件的端部的變形。
圖8A和8B示出了在碰撞物試驗中,當撞擊對象(碰撞物)5與兩端均開口的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的端部相撞時,處于變形之前和之后的相應狀態中的端部。該緩沖裝置1包括緩沖梁2、以及由金屬板形成的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減震構件以與JP-A-2008-137611中公開的結構相同的方式布置在緩沖梁2的前方。緩沖梁2固定到沿車輛縱向延伸的側構件4的前端。假定撞擊對象(碰撞物)5與緩沖裝置1中的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的沿車輛橫向(橫向)的端部撞擊,如圖8A所示。
如圖8B所示,當撞擊對象(碰撞物)5與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的端部3a撞擊時,該端部3a向車輛的后側彎曲,并且同時,沿橫向向內移動。然后,隨著端部3a變形的進行,該端部3a被沿車輛的縱向引導。結果表明,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不能承受撞擊對象(碰撞物)5,并且撞擊對象(碰撞物)5進入一種狀態,即附于緩沖梁2的底部。具體地,存在這樣一種擔憂,即撞擊對象(碰撞物)5在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充分吸收沖擊之前就撞擊到緩沖梁2,并且因此對撞擊對象(碰撞物)5的沖擊量增加。
可通過將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的端部3a(遠端3b)向外延長得沿車輛橫向超過緩沖梁2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然而,沿車輛橫向向外延長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的端部3a很困難,因為減震構件(緩沖器芯部構件)3布置在緩沖器表面的內側,而緩沖器表面根據車體的設計而具有預定的長度。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緩沖裝置,該緩沖裝置設置有能在撞擊事件中充分吸收負荷的減震構件,由此即便是在撞擊發生在緩沖裝置的沿車輛橫向的兩個端部的情況下也能減輕對撞擊對象的損害。
為了實現該目標,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緩沖裝置,該緩沖裝置包括:緩沖梁,附接到位于車輛的前部的骨架構件的前端,并且沿車輛的橫向延伸;緩沖器芯部構件,沿緩沖梁的前表面設置并且沿橫向延伸,由此在緩沖梁與緩沖器芯部構件之間形成中空部,中空部的沿橫向的兩端均開口;以及側構件,設置在緩沖器芯部構件的沿橫向的端部中,并且延伸至車輛的后側,側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橫向的外側交迭于緩沖梁的沿橫向的端面上。
緩沖器芯部構件可包括:前表面,前表面被朝向車輛的前側引導;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從前表面的上端邊緣和下端邊緣延伸至車輛的后側,并且上表面和下表面連接到緩沖梁,側構件可從前表面的沿橫向的端部延伸到車輛的后側,以便封閉中空部,并且側構件的后端部沿橫向設置在緩沖梁的端面的外側。
緩沖梁、緩沖器芯部構件、以及側構件可分別由金屬板形成,并且緩沖器芯部構件和側構件的厚度可小于緩沖梁。
側構件可形成有沿車輛的縱向延伸的肋。
側構件的至少所述部分與緩沖梁的沿橫向的端面可彼此交迭,并且其間有間隙。
側構件的至少所述部分與緩沖梁的沿橫向的端面彼此接觸。
側構件與緩沖器芯部構件可單獨地形成。
側構件與緩沖器芯部構件可一體地模制形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未經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7459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