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大豆肽粉的生產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46256.7 | 申請日: | 2012-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7836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江連洲;李楊;陳盛楠;齊寶坤;朱秀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北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23J3/34 | 分類號: | A23J3/34;A23J3/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龍寰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孫皓晨;韓小雷 |
| 地址: | 150030 黑龍江***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大豆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大豆肽粉的生產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采用擠壓膨化預處理、超聲輔助酶解高溫豆粕生產大豆肽粉的方法,屬于大豆肽粉的提取加工領域。
背景技術
豆粕中約含45%~50%的蛋白質、20%~25%的多糖和纖維素、10%~15%的低聚糖,以及少量的大豆異黃酮和大豆皂苷,有很高的開發和利用價值。目前煉油廠主要將豆粕當作動物飼料處理,僅有少部分豆粕用于發酵食品生產,造成了大量優質蛋白資源和一些生理活性物質的浪費,因此充分開發和利用豆粕,提高其產品的附加值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國外對大豆肽的研究起步較早,日本和美國無論在基礎理論方面,還是在應用研究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在70年代初研制出大豆多肽產品,之后美國Deltown?Speciaties公司建成了年產5000噸食用大豆肽的工廠。90年代初,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大豆肽作為腸道營養劑,每年大豆肽產品的銷售額可達上億美元。日本于80年代開展此方面的研究,不二制油公司、雪印和森永等乳業公司均已成功地將大豆多肽用于食品生產。不二制油生產的某系列產品,有PM,S,R,D四種,最先用的是PM,S類,含2-3個氨基酸殘基。如今在日本大豆肽產品的年銷售額也在逐年上升(李玉珍,林親錄,肖懷秋,趙謀明.大豆多肽特性及其應用研究現狀[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5(6):91-94)。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興起對大豆肽的研究,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近年來,對大豆肽的研究日漸廣泛,有突飛猛進之勢。盛國華(盛國華.大豆多肽的功能及應用[J].食品工藝科技,1993(06))報道了大豆多肽的功能及應用研究;趙新淮(趙新淮.大豆蛋白水解物的精制研究[J].食品工業,1996(03))利用蛋白酶水解制備大豆蛋白水解物,并用于生產酸性飲料;張延坤等人(張延坤,劉炳智.大豆肽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J].食品工業,1997(3))報道了大豆肽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研究;李雄輝等人(李雄輝,過新勝,徐剛.大豆多肽提取工藝的研究[J].食品科學,1999(09))提出采用中性蛋白As1.398和木瓜蛋白酶雙酶復合水解的方法,獲得了相對分子質量在2000以下的大豆肽,且水解度比單獨使用一種酶更高;李書國(李書國,陳輝,莊玉亭,李雪梅.復合酶法制備活性大豆寡肽研究[J].糧食與油脂,2001(3))采用中性蛋白酶As1.398和胰蛋白酶雙酶復合水解大豆分離蛋白,水解度能達到30%以上,相對分子質量低于1000,獲得了良好的水解效果。
2007年徐紅華等人(徐紅華,申德超.不同擠壓參數對大豆粕蛋白質結構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7):267-271)以蛋白質分散指數較高的溶劑浸出工藝為對照,在保證低殘油率的同時,系統分析不同擠壓參數對大豆粕蛋白質游離巰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的影響,為大豆粕蛋白的應用和擠壓參數設定提供理論依據。2009年,李善仁等(陳濟琛,李善仁,蔡海松,林新堅.大豆肽的制備及其在養殖業中的應用[J].大豆科學,2009(02))以大豆、大豆蛋白或豆粕為主要原料,用酶解法或微生物發酵法生產,經過分離純化等處理得到的相對分子質量在5000以下的低聚肽混合物,其中還包含一些糖類、游離氨基酸、灰分和水分等。2011年張智宇等人(張智宇,朱秀清,任為聰.擠壓膨化對胰蛋白酶酶解高變性豆粕效果的影響[J].中國糧油學報,2011,26(3):20-24)利用雙螺桿擠壓膨化高變性大豆粕預處理來提高豆粕胰蛋白酶的水解度和高變性豆粕的利用率,為生產飼料生物活性肽提供依據。
目前國內外存在的制備大豆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分離提取
此方法適用于提取真菌、細菌和動植物體內的酶抑制素和激素等內源性生物活性肽。
2.蛋白質水解
一種是體內消化過程中蛋白質水解得到生物活性肽;另一種是體外通過酸水解蛋白質得到生物活性肽,此法成本低、工藝簡單,但水解難控制、氨基酸受損嚴重,應用受到限制。
3.化學合成
通過液相或固相化學方法,可以合成所需要的活性肽,其缺點是成本高、副產物和殘留化合物多。
4.基因重組
采用DNA重組技術制備生物活性肽。該方法限用于長肽和蛋白質生產,而許多具有生理特性的活性肽都為短肽,限制了重組DNA法的應用。
5.酶法生產
采用酶法生產活性肽,可定位生產特定的肽,條件溫和、產品安全性高、成本低、易推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北農業大學,未經東北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4625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