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民用飛機的迫降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29482.4 | 申請日: | 2012-02-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302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04 |
| 發明(設計)人: | 楊禮芳;魏小輝;馬大衛;馮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4F1/02 | 分類號: | B64F1/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張惠忠 |
| 地址: | 210016***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民用 飛機 迫降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涉及飛行器起落裝置領域,特別是民用飛機應急迫降裝置領域。
技術背景
在過去,由于飛機的飛行速度低,對飛機氣動外形的要求不十分嚴格,大多數飛機的起落架是由固定的支架和機輪組成,這樣對制造技術要求不高。當飛機在空中飛行時,起落架仍暴露在機身之外。隨著飛機飛行速度的不斷提高,飛機很快就跨越了音速的障礙,由于飛行的阻力隨著飛行速度的增加而急劇增加,這時,暴露在外的起落架就嚴重影響了飛機的氣動性能,阻礙了飛行速度的進一步提高。于是人們便設計出了可收放的起落架,當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就將起落架收到機翼或機身之內,以獲得良好的氣動性能,飛機著陸時再將起落架放下來?,F代飛機的起落架收放過程一般采用液壓或電傳動系統控制,在著陸前起落架應該放下到指定的位置以便起落架能很好地承受、消耗和吸收飛機在著陸與地面運動時的撞擊和顛簸能量。然而,在惡劣的大氣環境中,機輪變形或起落架收放系統失靈時,將導致起落架無法放下。本發明就是如何解決要飛機著落時,飛機起落架不能收放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民用飛機起落架放不下或者放下位置不理想的一種應急迫降裝置,以確保飛機安全著落,能夠有效地保護機艙人員、機載設備和財產的安全的問題的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民用飛機的應急迫降裝置,包括小車底盤、車身以及小車車輪,小車底盤后設置小車發動機,用于驅動小車的地面運動,底盤上方設置利用大氣壓原理可吸附于迫降飛機的機身機腹的吸附器,吸附器四周均勻布置用于調節飛機姿態和吸收、耗散飛機著落產生能量的調節緩沖器,調節緩沖器球鉸連接于車身;小車底盤上設置有通信器、控制機、信號線、電源以及降溫裝置,其中:
通信器,布置在小車底盤前端,用于接收飛機的著陸信息;
信號線,用于連接電源、控制機、通信器、調節緩沖器;
控制機,用于接收通信器發出的著陸信息,控制調節緩沖裝置的空氣彈簧力和油液阻尼力;
降溫裝置,用于降低飛機在迫降過程中機身與吸附器所產生的摩擦熱能;
電源,用于提供控制機的電能。
小車車輪的前輪上設置轉向裝置,用于小車地面滑跑時的轉向操縱。
小車車輪的后輪上設置剎車裝置,用于小車地面滑跑時的剎車操縱。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當飛機準備著落起落架無法打開時,將本文所設計的新型應急迫降裝置鋪設在機場跑道上,本裝置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耗散飛機的能量,剎車系統能夠安全穩定減小飛機滑跑距離,從而保護人員、機載設備和財物的安全,起迫降承接裝置的作用;本裝置能有效地承接不同著陸重量、不同著陸姿態的民用飛機,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迫降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迫降裝置俯視圖;
圖3迫降裝置仰視圖;
圖4迫降裝置立體圖。
圖中:1.小車底盤?2.通信器?3.信號線?4.控制機?5.調節緩沖器?6.電源?7.吸附器?8.小車發動機?9.降溫裝置?10.轉向裝置?11.小車車輪?12.剎車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民用飛機的應急迫降裝置。當飛機準備著落而起落架無法打開時,在機場跑道上鋪設本發明裝置。在小車底盤1前端布置通信器2,將著陸信息通過信號線3傳遞給小車底盤1底端的控制機4。根據著陸信息,電源6提供控制機4進行調控的動力源,調節緩沖器5內部的空氣彈簧力和油液阻尼力。調節緩沖器5布置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形式,以球接的方式和車身相連接,從而吸收及消耗飛機在迫降過程中與吸附板沖擊所產生的能量。吸附器7利用大氣壓原理使迫降飛機的機腹與之緊密接觸,繼而通過以球鉸方式連接于車身的調節緩沖器5對不同著陸姿態迫降的飛機進行能量的吸收及耗散,確保飛機安全平穩降落。車輛后端安裝小車發動機8,對小車進行地面驅動。小車底盤1裝有降溫裝置9,能用于降低在飛機在迫降過程中機身與吸附板在吸附瞬間所產生的摩擦熱能。轉向裝置10控制小車車輪11進行轉向,剎車裝置12用于小車地面滑跑時的剎車操縱,能有效的控制小車的滑跑距離和轉彎效率。小車車輪11的布置數量按照飛機的迫降過載和跑道漂浮性的要求確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2948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