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紅茶溫、濕度、氧氣調控發酵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03759.6 | 申請日: | 2012-0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115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7 |
| 發明(設計)人: | 葉文盛;甘蜜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湄潭盛興茶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F3/08 | 分類號: | A23F3/08 |
| 代理公司: | 遵義市遵科專利事務所 52102 | 代理人: | 劉學詩 |
| 地址: | 564100 貴***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紅茶 濕度 氧氣 調控 發酵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茶葉發酵工藝裝置,尤其涉及紅茶溫、濕度、氧氣調控發酵裝置。
背景技術
紅茶加工工藝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發酵工藝,紅茶品質的好壞關鍵決定發酵工藝,這與綠茶的加工不同,加工紅茶的原料,因產地氣候、地理條件、品種、茶葉采摘的季節不同,千差萬別,要將上述各種情況不同的原料來源加工成具有統一標準質量和口味的紅茶,只有通過紅茶的發酵工藝中對發酵溫度、濕度包括茶葉原料本身的含水量,發酵環境中的氧氣濃度進行調節控制,在傳統的紅茶加工中對上述發酵條件的控制全憑制茶技術人員即制茶師的感覺,憑經驗進行控制,不同的技術人員其感觀的差異很大,即使同一茶師教出的徒弟,同樣的言傳身教,其制作出的紅茶其差異仍然很明顯,為此,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之上找到了影響紅茶發酵中的關鍵因素,調節控制這些因素就使紅茶的質品基本保持一致性。本發明就是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自動的調節其發酵溫度、發酵濕度、發酵的氧氣濃度來提高酶的活性,達到快速發酵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紅茶溫、濕度、氧氣調控發酵裝置,對茶葉原料來自不同環境條件的原料通過調節溫度、濕度、氧氣的濃度來影響紅茶氧化酶的活性,從而達到加工紅茶的色澤、口感、內含物等達到基本一致。
該裝置的構造包括40-120立方米保溫密閉發酵室,發酵室四周上下層六面要求設隔熱保溫層,由外墻板、內墻板、中間為隔熱層,在發酵室內的地面隔熱層上設一層實木地板,板與板之間留有縫隙,在發酵室的墻上設有微電腦控制的冷凝、熱風發生裝置,冷氣與熱風可在室內循環,達到設定參數要求標準,實現自動控制溫度,在頂層的四角設有排風窗,頂層還設有濕氣輸送管,輸送管的排氣孔均布于密閉發酵室的頂層,輸氣管的進氣端與增濕氣發生器相連接,增濕氣發生器的進水管與水處理器相連接,發酵室的內墻較低的位置設有氧氣管,氧氣管的輸入端與氧氣發生器連接,發酵室墻壁上設有能密閉的門。濕度顯示和氧氣濃度顯示窗設在發酵室的外墻上,便于手動控濕和手動控氧的濃度,保溫密閉發酵室內碼放透氣發酵容器5-6層。
采用本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對不同來源的茶葉原料能達到紅茶加工的基本客觀標準,對不同質地的茶葉采用不同濕度、溫度、氧氣濃度進行調節控制發酵,時間較短,發酵均勻,發酵的各參數有客觀標準,改變傳統發酵憑經驗感覺,保持各批次品質的一致性。
附圖說明
圖1為紅茶溫、濕度、氧氣調控發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保溫密閉發酵室、2-門、3-微電腦冷凝熱風控制發生器、4-排風窗、5-氧氣管、5.1-氧氣發生器、6-輸送濕氣管、7-濕氣發生器、8-濕度、氧氣濃度顯示窗、9-透氣發酵容器。
圖2為透氣茶葉發酵容器。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所述的紅茶溫、濕度、氧氣調控發酵裝置,具體實施方式,現對照附圖作進一步說明:
本裝置的結構包括一間40立方以上的保溫密閉發酵室1,保溫密閉發酵室1六面設置隔熱保溫層,保溫層由外墻板、內墻板、中間隔熱層組成。地面隔熱層上方設一層實木地板,板與板之間留有縫隙,在保溫密閉發酵室1的墻上設有微電腦冷凝熱風控制發生器3,冷氣或熱風可在室內循環,在頂層四角設有排風窗4,還設有濕氣輸送管6,濕氣輸送管的排濕氣孔均布于保溫密閉發酵室1的頂層,濕氣輸送管6的進氣端與濕氣發生器7相連接,濕氣發生器的進水管與水處理器連接,保溫密閉發酵室1的墻壁上設有能密閉的門2和濕度顯示和氧氣濃度顯示視窗8。保溫密閉發酵室1的內墻上較低的位置設有氧氣管5,氧氣管5的進氣端與氧氣發生器5.1連接。氧氣發生器5.1設在墻外,濕氣發生器7也設在墻外。發酵容器9由透氣的多孔的竹框或塑料框,每框容量5kg-10kg發酵茶葉,發酵容器框碼高5-6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湄潭盛興茶業有限公司,未經貴州湄潭盛興茶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0375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