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可自動升降的拉手無效
| 申請號: | 201120097414.2 | 申請日: | 2011-04-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29725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09 |
| 發明(設計)人: | 鄧守麗;趙行陽;鄒凌華;馬芳武;丁勇;趙福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N3/02 | 分類號: | B60N3/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偉敏 |
| 地址: | 317000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動 升降 拉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拉手,尤其涉及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
背景技術
在小轎車、公交車、輪船等交通工具上通常都安裝有拉手,以便人拉在其上保持身體平衡。在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201694076U,名稱為“拉手”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使用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拉手,它包括手柄,手柄通過吊帶吊接在汽車等的頂部,該專利有如下不足,手柄的高度不能夠調整,相對于個子較矮的人而言,會因拉手的高度太高,導致拉不到拉手或拉在其上費力,相對于個子較高的人而言,高度又太低,拉在其上時,會產生因晃動而導致手柄碰撞頭部;在中國專利號為ZL2008200577305,名稱為“一種伸縮拉手裝置”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高度可以變化的拉手,它主要包括伸縮裝置、手柄、固定架和兩端分開連接在手柄和固定架上的連接帶,伸縮裝置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架上,手柄位于伸縮裝置的下端,伸縮裝置包括中空的外殼、固定在外殼內的直上而下排列的三排呈水平狀態的滑桿,每排滑桿有兩根,每根滑桿上套設有彈簧,彈簧的一端連接在外殼上、另一端連接在一塊同時套設在同排中的兩根滑桿上的滑塊上,上下相鄰的滑塊位于殼體的不同側,連接帶位于每排的兩根滑桿之間,在同排的滑桿中,連接帶和彈簧位于滑塊的兩側,連接帶在殼體內呈歪曲狀態,手柄既可以固定在外殼的下端,也可以不固定在外殼的下端,當手柄固定在外殼的下端時,手柄位于最高位、高度不可變,當手柄不固定在外殼的下端時,用力下拉手柄,手柄會帶動連接帶去擠壓滑塊,滑塊在滑桿上滑動并擠壓彈簧,彈簧收縮,從而使得連接帶在豎直方向的長度伸長,手柄的高度降低。該專利有如下不足,手柄的高度通過向下拉伸手柄的力進行控制,力的大小改變時,手柄的高度也會改變,故手柄的高度不能夠按照使用則的身高固定在一個固定的高度;因手柄會上拉使用者,使用則必須要用力去克服此力才能夠使手柄的高度基本維持在所能接受的高度,故使用時費力;在車輛等剎車的過程中,由于慣性作用,使用者下拉手柄的力會變大,手柄的高度會隨之變大,故使用者不能夠很好地通過拉手來維持身體平衡,實用性差,安全性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全性好、調節高度時省力的可自動升降的拉手,解決了現有的高度可調的拉手安全性能差、調節高度時費力、高度不能夠維持在一個固定高度的問題。
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可自動升降的拉手,包括手柄和分別與手柄兩端連接的兩根升降帶,包括制動機構、馬達、連接在馬達上的呈水平狀態的主動軸、連接在主動軸上的主動輪、通過主動輪驅動的從動輪、連接在從動輪上的從動軸,所述主動軸與所述從動軸相平行,所述兩根升降帶的上端分別固接并纏繞在所述從動軸和所述主動軸上。調節拉手的高度的方法為,通過馬達帶動主動軸旋轉,主動軸帶動主動輪旋轉,主動輪驅動從動輪旋轉,從動輪帶動從動軸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兩根升降帶分別纏繞在與之相連接的轉動軸和從動軸上,從而向上拉升手柄,手柄的高度升高,當馬達反方向轉動時,兩根升降帶分別從對應的主動軸和從動軸上展開,在重力的作用下手柄下降,手柄的高度降低,馬達不工作時,在制動機構的作用下,主動軸與從動軸都不能夠轉動,使手柄保持在對應的高度上。
作為優選,所述主動軸的半徑為R1,所述主動輪的半徑為R2,所述從動軸的半徑為R3,所述從動輪的半徑為R4,所述兩根升降帶,與主動軸相連接的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A,與從動軸相連接的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B,R1×R4×COSA=R2×R3×COSB。此種設計,使得手柄兩端的升降速度相等,故在手柄升降的過程中,手柄與水平方向的夾角不會改變,手柄按照使使用者感覺舒適的角度連接在升降帶上后,無論其位于哪一個高度,其舒適性不會改變。
作為優選,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都為齒輪,二者直接齒合在一起。部件少,結構緊湊,動力傳動可靠,同步性好。
作為另一優選,所述主動輪和所述從動輪都為齒輪,二者通過齒輪皮帶驅接在一起。能在主動輪和從動輪做得較小的情況下,來實現同步運轉,便于將本使用新型的除手柄及升降帶外的部件內置在汽車等的頂棚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09741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