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023909.0 | 申請日: | 2011-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961398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9-07 |
| 發明(設計)人: | 黃志;董軍;姜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33/10 | 分類號: | B62D33/10;B60G15/02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專利事務所 43008 | 代理人: | 趙洪 |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可變 剛度 懸置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到汽車減震裝置,具體涉及到一種剛度可自適應改變的前懸置結構。
背景技術
駕駛室懸置通常由彈性元件(即彈簧)和阻尼元件(即阻尼減震器)組成,起承受駕駛室載荷和隔離外界振動的作用。駕駛室懸置的剛度越低,則隔振性能越好,乘坐越舒適。傳統的駕駛室前懸置一般是安裝在車架的上方,受空間所限,減震彈簧的長度尺寸有限。出于強度要求,駕駛室前懸置的剛度難以設計得很低,從而無法充分抑制駕駛室的振動。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剛度可自適應調節、隔振性能好、乘坐舒適安全的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包括兩組前懸置,各組前懸置均包括一組裝設于車架縱梁底部的主簧、鉸接于車架縱梁上翼面的連桿和阻尼減震器,所述主簧頂端與所述連桿接觸,還包括兩組裝設于車架縱梁上翼面的副簧,所述副簧分設于所述連桿與車架縱梁鉸接點的兩側,所述副簧的頂端與連桿底部之間設有間隙。
所述副簧包括副彈簧和導向組件,所述副彈簧套設于所述導向組件上,導向組件的長度小于副彈簧的長度。
所述導向組件包括橡膠塊和固定在車架縱梁上翼面的副簧導向桿,所述橡膠塊固定在所述副簧導向桿的頂部,所述副彈簧套設于副簧導向桿上。
所述連桿上設有腰形孔,所述主簧包括主彈簧、導向桿以及彈簧擋板,所述導向桿的下端通過托架裝設于車架縱梁底部一側,導向桿的上端穿設于所述腰形孔內,所述主彈簧套設于所述導向桿上,主彈簧的底端與所述托架連接,主彈簧的頂端通過所述彈簧擋板與所述連桿的底部接觸。
所述連桿通過第一連接件與駕駛室底部鉸接,所述連桿通過第二連接件與所述車架縱梁上翼面鉸接,所述兩組副簧分設于所述第二連接件的兩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1、本實用新型的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在連桿的下方設置兩組副簧,副簧的頂端與連桿底部設有一定的間隙,當駕駛室載荷較小(即正常情況下)時,主簧可單獨起作用,實現小剛度要求;當駕駛室載荷較大或駕駛室相對于車架的垂向振動位移過大時,主簧與副簧同時起作用,從而實現自適應改變剛度,其既可增大承載能力,也可改變駕駛室共振頻率,從而有效降低振動。主簧裝設于車架縱梁底部一側,可克服前懸置布置空間對彈簧長度的限制,將主彈簧的長度設計得較長,從而可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情況下實現前懸置的低剛度,提高乘坐舒適性和安全性。
2、本實用新型的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主簧和副簧均套設于各自的導向桿上,既可防止彈簧在受載時被壓彎而降低穩定性,又可起到對駕駛室的上、下緩沖和限位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連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例說明
1、駕駛室;2、第一連接件;3、連桿;31、腰形孔;4、第二連接件;5、車架縱梁;6、阻尼減震器;7、主簧;71、主彈簧;72、導向桿;73、彈簧擋板;8、副簧;81、橡膠塊;82、副彈簧;83、副簧導向桿;10、托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可變剛度前懸置裝置,包括兩組前懸置,各組前懸置均包括一組主簧7、連桿3、阻尼減震器6以及兩組副簧8,連桿3呈水平布置,一端鉸接于駕駛室1底部,另一端鉸接于車架縱梁5上,阻尼減震器6底端與車架縱梁5鉸接,阻尼減震器6的頂端與連桿3鉸接,主簧7底端裝設于車架縱梁5底部,主簧7頂端與連桿3接觸,副簧8底部裝設于車架縱梁5的上翼面,兩組副簧8分設于連桿3與車架縱梁5鉸接點的兩側,副簧8的頂端與連桿3底部之間設有間隙。通過在連桿3的下方設置兩組副簧8,副簧8的頂端與連桿3底部設有一定的間隙,當駕駛室1載荷較小(即正常情況下)時,長度增加的主簧7可單獨起作用,實現小剛度要求;當駕駛室1載荷較大或駕駛室1相對于車架的垂向振動位移過大時,主簧7與副簧8同時起作用,從而實現自適應改變剛度,其既可增大承載能力,也可改變駕駛室共振頻率,有效降低振動。從而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情況下實現前懸置的低剛度,獲得較佳的隔振性能,提高乘坐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02390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整流回饋單元的實驗裝置
- 下一篇:一種沼氣割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