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可移動裝置的定位方法及定位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69410.X | 申請日: | 2011-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657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賴明佑;林詩頎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S1/00 | 分類號: | G01S1/00;H02J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趙蓉民 |
| 地址: | 中國臺灣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移動 裝置 定位 方法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案是關于一種定位方法,特別是關于一種可移動裝置的定位方法及定位系統。
背景技術
移動式電子裝置一般可設計自動進站進行充電,傳統方式是搭配紅外線傳感器,且須采用接觸式的充電方法。如圖1所示為一種已知移動式電子裝置自動進站充電的示意圖,其中,移動式電子裝置101上配備一紅外線傳感器102,而充電站111配備一紅外線傳感器112以及二金屬接點113以供移動式電子裝置101插設充電。在充電之前,移動式電子裝置需自動定位至充電站,以使移動式電子裝置與充電站的金屬接點113能夠對應到。在定位過程中,移動式電子裝置101需先到達充電站111的紅外線傳感器112的正對面,然后以直線的路徑121前進而到達充電站111。由于此種定位方式的可偵測范圍122僅為一長條狀,故其定位失誤率較高,若失誤的話,則必須離開充電站111重新對正一次。
圖2所示為另一種已知移動式電子裝置自動進站充電的示意圖,其中,充電站111更配備另一紅外線傳感器114。在定位過程中,移動式電子裝置需先移動至紅外線傳感器112、114的左右邊界所形成的可偵測范圍124內,然后移動式電子裝置正面朝內并以迂回的路徑123進站。此種方式由于多配備一紅外線傳感器,故其可偵測范圍較圖1為大,所以失誤率可稍微降低。然而,在此種定位方式中,移動式電子裝置101所走的路徑較長以致增加定位時間。
除了上述缺點之外,傳統的移動式電子裝置定位方法亦沒有達到物盡其用之效,例如上述自動進站充電過程中沒有使用到移動式電子裝置身上皆有的視訊鏡頭以及影像分析技術。此外,由于傳統充電方法都屬于接觸式充電,所以充電站必須倚靠在墻或柱子旁以應對移動式電子裝置充電時的沖擊,確保電極有確實接觸,這也限制充電站的設置方式與位置。
發明內容
本案提供一種可移動裝置的定位方法應用于一可移動裝置與一定位站,可移動裝置具有一感應線圈,定位站具有一發射線圈。定位方法包括:通過發射線圈發射測試信號;通過感應線圈接收發射線圈所發射的測試信號;量測感應線圈上所獲得的感應值;以及依據感應值驅動可移動裝置往定位站方向移動。
本案另提供一種定位系統,其包括一可移動裝置以及一定位站。可移動裝置具有一處理單元以及一感應線圈,處理單元與感應線圈電性連接。定位站具有一電源發射單元以及一發射線圈,電源發射單元與發射線圈電性連接,并驅動發射線圈發射一測試信號,感應線圈感應發射線圈所發出的測試信號,處理單元量測感應線圈的一感應值并依據感應值驅動可移動裝置往定位站移動。
承上所述,本案利用感應線圈與發射線圈的間距與感應線圈從發射線圈所感應到的感應值所具有的特定關系來達到可移動裝置的定位方法。其中,通過發射線圈發射測試信號,并通過感應線圈感應此測試信號并得到一感應值,即可依據感應值驅動可移動裝置,使得可移動裝置的感應線圈與定位站的發射線圈重迭而完成定位。在定位完成之后,更可通過可移動裝置的感應線圈與定位站的發射線圈對可移動裝置進行充電或是傳輸信息。
本案是利用電磁感應而非傳統接觸式來進行充電作業,且能大幅擴大可偵測范圍、降低定位的失誤率并提升定位效能。
附圖說明
圖1與圖2所示為已知移動式電子裝置自動進站充電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可移動裝置的定位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定位系統的方塊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可移動裝置的感應線圈與發射線圈的間距與感應值的變化曲線圖;
圖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定位方法應用于一可移動裝置與一定位站的示意圖;以及
圖7為應用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定位方法的一種可能實際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案較佳實施例的一種可移動裝置的定位方法,其中相同的組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69410.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