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改善魚類品質的生態循環水養殖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49686.1 | 申請日: | 2011-1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991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0 |
| 發明(設計)人: | 李曉莉;李谷;張世羊;陶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A01K63/00;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武漢宇晨專利事務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鋒 |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改善 魚類 品質 生態 循環 養殖 方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水產養殖技術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以溝渠濕地為處理單元的生態循環水養殖方法,同時還涉及一種漁業養殖裝置。
背景技術
池塘養殖在我國水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池塘養殖面積約占淡水養殖總面積的42.9%,其養殖產量占淡水養殖產量的70%。池塘為我國大宗淡水魚類養殖的主要基礎設施,千百年來,一直沿襲著靜水養殖方式,養殖生產嚴重依賴天然條件,水質處理和養殖條件控制能力低;人們在盲目追求養殖產量的前提下,養殖密度過高,大量使用藥物、添加劑,使養殖環境進一步惡化,養殖風險大大增加,水產品品質下降嚴重;江河、湖泊、水庫等外源性水體的污染使養殖用水的安全性失去了保障,更加劇了提高水產品品質的難度,作為與質量安全息息相關的池塘養殖環境目前正處于“內憂外患”的艱難境地。因此作為主要養殖設施的池塘裝置急需開展以下工作:
(1)池塘養殖水質調控技術亟待加強。傳統池塘養殖水域養殖布局和容量控制缺乏科學依據和有效方法,養殖生產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養殖自身廢物污染日益嚴重;池塘養殖基本都是開放型,養殖廢水大量排放到周圍環境中,對養殖周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2)池塘養殖設施裝置需要改造升級。目前的池塘多數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池塘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與整修,多數池塘采取著因陋就簡的生產方式,許多養殖場的設施已破敗陳舊,問題越來越突出,傳統池塘設施無法做到節水節地、節能減排客觀要求。
(3)水產品質量安全亟待提高。一方面由于池塘養殖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另一方面,由于現行養殖模式與養殖產量的提高不相適應,導致病害嚴重,生產中普遍存在使用抗生素、激素類和高殘留化學藥物的現象,導致水產品藥物殘留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問題。
(4)水產品品質急需提高
新時期漁業發展的要求已從數量增長向質量與數量并重的效益型經濟轉變,人們對水產品品質的全方位信息關注程度日益提高。但近年來水產養殖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卻人們對水產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現狀背道而馳。水質惡化、藍藻爆發的報道屢見不鮮。魚類通過鰓和皮膚與水環境直接接觸,因此水質好壞不但影響水產品產量,對其品質也有很大影響。
因此,發展健康、低污染的規模化養殖模式,減緩養殖業對水資源的需求壓力,減少養殖業帶來的水污染,開發以提高養殖產量和品質為核心的水質調控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水產養殖的必然選擇。循環水養殖就是其中的一種有益的探索,因其具有節約水資源、調控養殖環境、提高水產品質量等特點,得到廣泛的研究。人工濕地的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它可以用于各種廢水的處理,國內外研究頗多。將人工濕地用于養殖廢水的處理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人工濕地造價低廉,便于維護,適合于處理低濃度養殖廢水。因此,將其開發于水產養殖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種可改善魚類品質的生態循環水養殖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科學、易行,利用該方法可顯著提高優質魚類的養殖產量和成活率,降低飼料系數,同時可顯著改善其魚肉品質。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種可改善魚類品質的生態循環水養殖裝置,該裝置結構簡單,易于管理,不但保證了魚類養殖用水的需求,實現了魚類的健康養殖,而且實現了養殖廢水的零排放,保護了水域環境,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外,該裝置有效地了利用塘埂土地,實現了對成片耕地的保護。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的:
一種可改善魚類品質的生態循環水養殖方法,其步驟如下:
1、養殖池塘使用生石灰清塘;
2、通過水泵將周邊可獲取的水源抽到蓄水池,在蓄水池(主要依靠曝氣沉降作用)和溝渠濕地(主要依靠濕地植物、濕地微生物和濕地基質)的共同作用逐步改善引入的水源水質;
3、當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后,再將水引入到已經過清塘處理的養殖池塘中,水深達到1.5-2米;
4、放養魚種,視池塘水質和養殖密度的不同采用不同循環水量(10%-25%單個池塘水體容量)通過溝渠濕地對養殖池塘水體進行凈化;
5、養殖池塘一定水量的水體(與該方法中步驟4的循環水量相同)經過放置在末級池塘內的潛水泵抽到蓄水池中再進入溝渠濕地,濕地出水再經過跌水進入養殖池塘。
6、采用底部微孔曝氣方式給池塘增氧;
7、每月2次或多次(3-4次)對池塘水體的理化指標進行監測,每季度2次或3次拉網測量魚體長、體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未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4968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鑲鋼導軌的熱處理工藝
- 下一篇:油莎豆的榨油和磨面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