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碳九石油樹脂加氫預處理的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274726.0 | 申請日: | 2011-09-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91426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3-28 |
| 發(fā)明(設計)人: | 耿姍;南軍;于海斌;張玉婷;張景成;曲曉龍;劉新普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 |
| 主分類號: | C08F240/00 | 分類號: | C08F240/00;C08F8/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10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石油 樹脂 加氫 預處理 方法 | ||
1.一種碳九石油樹脂加氫預處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碳九石油樹脂加氫預處理劑的制備:
A、浸漬法過渡金屬加氫預處理劑的制備:載體為氧化鋁、氧化硅和/或無定型硅鋁氧化物,占催化劑總量的20-75重%;金屬活性組分選擇過渡金屬鈷、鉬、鎳、鎢、鋅中的兩種或幾種,其中鎳為第一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20-60重%,其余金屬為第二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5-20重%;先進行球形或條形氧化鋁、氧化硅和/或無定型硅鋁氧化物載體的制備,再把過渡金屬活性組分浸漬到氧化鋁載體上,獲得浸漬法制備的加氫預處理劑;催化劑的比表面積為370-540m2/g,孔容為0.3-0.9cm3/g;
B、等pH共沉淀法過渡金屬加氫預處理劑的制備:采用等pH共沉淀法制備,載體為氧化鋁、氧化硅和/或無定型硅鋁氧化物,占催化劑總量的20-75重%;金屬活性組分選擇過渡金屬鈷、鉬、鎳、鎢、鋅的兩種或幾種,其中鎳為第一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20-60重%,其余金屬為第二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5-20重%;將過渡金屬的硝酸鹽、鋁熔膠、硅溶膠分別配制成酸性及堿性溶液,在pH=8的條件下進行酸堿溶液的共沉淀,沉淀經(jīng)過濾、洗滌、焙燒后進行擠條或壓片成型,獲得等pH共沉淀法制備的加氫預處理劑;催化劑的比表面積為370-540m2/g,孔容為0.3-0.9cm3/g。
2)碳九石油樹脂加氫預處理工序:
包括在反應總壓8.0~20.0MPa、250~350℃、原料液體體積空速為0.5~2h-1、氫油比為500~1200∶1的條件下使用所述的碳九石油樹脂與加氫預處理劑接觸反應;原料中硫、氮含量均在20-150μg/g之間,Gardner加德納色相為10-15號色;經(jīng)加氫預處理后的碳九石油樹脂中硫、氮含量均在10μg/g以下,Gardner加德納色相為3號色。
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碳九石油樹脂加氫預處理劑的制備:
A、浸漬法過渡金屬加氫預處理劑的制備:載體為氧化鋁、氧化硅和/或無定型硅鋁氧化物,占催化劑總量的45-55重%;金屬活性組分選擇過渡金屬鈷、鉬、鎳、錳、鐵、鋅中的兩種或幾種,其中鎳為第一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30-35重%,其余金屬為第二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15-20重%;先進行球形或條形氧化鋁、氧化硅和/或無定型硅鋁氧化物載體的制備,再把過渡金屬活性組分浸漬到氧化鋁載體上,獲得浸漬法制備的加氫預處理劑;催化劑的比表面積為470-520m2/g,孔容為0.5-0.7cm3/g。
B、等pH共沉淀法過渡金屬加氫預處理劑的制備:采用等pH共沉淀法制備,載體為氧化鋁、氧化硅和/或無定型硅鋁氧化物,占催化劑總量的45-55重%;金屬活性組分選擇過渡金屬鈷、鉬、鎳、錳、鐵、鋅中的兩種或幾種,其中鎳為第一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30-35重%,其余金屬為第二活性組分,占催化劑總量的15-20重%;將過渡金屬的硝酸鹽、鋁熔膠、硅溶膠分別配制成酸性及堿性溶液,在pH=8的條件下進行酸堿溶液的共沉淀,沉淀經(jīng)過濾、洗滌、焙燒后進行擠條或壓片成型,獲得等pH共沉淀法制備的加氫預處理劑;催化劑的比表面積為460-510m2/g,孔容為0.5-0.7cm3/g;
2)碳九石油樹脂加氫預處理工序:
包括在反應總壓10.0~15.0MPa、280~320℃、原料液體體積空速為0.8~1.2h-1、氫油比為800~1000∶1的條件下使用所述的碳九石油樹脂與加氫預處理劑接觸反應;原料中硫、氮含量均在20-150μg/g之間,Gardner加德納色相為10-15號色;經(jīng)加氫預處理后的碳九石油樹脂中硫、氮含量均在10μg/g以下,Gardner加德納色相為3號色。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未經(jīng)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74726.0/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