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裝置及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55069.5 | 申請日: | 2011-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836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3-21 |
| 發明(設計)人: | 余德浩;石立國;袁建華;李太云;李戎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H5/02 | 分類號: | E04H5/02;E04G21/02;E04G2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聯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麗巖;田世瑢 |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宣武***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筒倉 結構 施工 減壓 裝置 方法 | ||
1.一種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裝置,所述減壓錐(2)現澆于已完成的筒倉(1)內,包括先澆錐底環梁(2.1)、中心錐體(2.2)和素混凝土錐尖(2.3),所述先澆錐底環梁(2.1)現澆于已完成的筒倉(1)內壁突出的牛腿(1.1)上,所述中心錐體(2.2)和素混凝土錐尖(2.3)分段澆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已完成的筒倉(1)內壁上預埋有預埋件(6),所述中心錐體(2.2)上預留有預留洞口(3),所述減壓錐(2)的施工裝置包括為施工提供便利的高支模以及配合使用的模板裝置和澆筑裝置;
所述高支模包括自先澆錐底環梁(2.1)至中心錐體(2.2)分層設置的錐體內部高支模(4)、支設在先澆錐底環梁頂面至素混凝土錐尖(2.3)的錐體外部高支模(5)和自先澆錐底環梁底面底部至中心錐體底面頂部依次間隔設置的斜撐桿(17),所述斜撐桿(17)自減壓錐(2)斜向錐體內部高支模(4);
所述模板裝置為自先澆錐底環梁(2.1)底面至中心錐體(2.2)底面頂部依次分段設置的內模板面板(12)和自先澆錐底環梁(2.1)頂面至素混凝土錐尖(2.3)頂部依次分段設置的外模板面板(11),所述內模板面板(12)和外模板面板(11)之間通過對拉桿B(10)拉結,所述外模板面板(11)之間通過對拉桿A(9)拉結,所述外模板面板(11)外間隔設置有雙鋼管龍骨(14),所述雙鋼管龍骨(14)之間墊有木方背楞(15),所述木方背楞(15)和雙鋼管龍骨(14)通過環向外圍箍(13)圍檁,所述內模板面板(11)外設置有雙鋼管龍骨(14),所述雙鋼管龍骨(14)通過環向圍箍(16)固定;
所述澆筑裝置包括地泵(8)和分段提升的地泵管(7),所述地泵管(7)與地泵(8)連接,并自中心錐體的預留洞口(3)穿出,掛在已完成的筒倉(1)上的預埋件(6)上,同時隨錐體外部高支模(5)的搭設逐段提升至素混凝土錐尖的頂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向內圍箍(16)為環型鋼筋(16.1)和環型鋼管(16.2)間隔交替布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件(6)為預埋短鋼筋或預埋彎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拉桿A(9)在同一水平面上呈米字分布。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先澆錐底環梁(2.1)和已完成的筒倉(1)內壁之間通過聚苯乙烯板(18)隔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錐體內部高支模(4)和錐體外部高支模(5)均為立桿和橫桿縱橫綁扎而成,所述立桿和橫桿長度均隨中心錐體(2.2)坡度而變化。
7.一種筒倉結構后施工減壓錐的施工方法,應用權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施工的方法如下:
首先,高支模腳手架的支設:對回填土進行夯實處理并澆筑200~300mmC20素混凝土,架體底部墊塊一般采用通長槽鋼進行鋪墊,模板支架每隔2步設置一道十字型水平加固桿;
操作層通道滿鋪腳手板,腳手板兩頭用鐵絲同腳手架管綁扎牢固,安全兜網與水平桿綁扎牢固;
其次,錐體模板施工:中心錐體內外模板面板采用木模板,內外模板面板間設對拉桿,沿錐體斜邊縱橫每隔500mm設置一道對拉桿,內側龍骨縱向方向采用雙鋼管間距500mm布置,環向采用環形鋼筋和環形鋼管間距交叉布置;外側龍骨縱向方向采用雙鋼管間距500mm布置,環向采用環形鋼筋間距500mm布置,背楞采用木方,沿錐體壁方向間距100mm布置,固定于內側環向鋼筋和鋼管上,環梁下部沿錐體斜邊縱橫每隔500mm設置一根斜撐桿,錐體壁下部沿錐體斜邊縱橫每隔1000mm設置一根斜撐桿;錐體頂部實心部分設置3道貫通對拉桿,每道對拉桿呈米字形布置,并用6道鋼筋進行圍檁;
接著,混凝土的澆筑順序:首先澆注環梁混凝土至預留洞口部位;其次澆筑預留洞上部錐體壁的混凝土,錐體混凝土分段澆筑,每段澆筑高度為2m;最后澆筑錐頂混凝土,澆筑分層進行,每層厚度不超過500mm,間歇時間不大于1小時;地泵管沿錐體底部的框架柱,沿框架柱向上穿過中心錐體預留洞口至先澆錐底環梁上方筒壁預埋件處固定接出軟管出料,并用塔吊吊運澆筑混凝土;
待先澆錐底環梁澆筑完畢后,每澆筑一段錐體壁混凝土,地泵管沿筒壁上升相應高度出料,在軟管下方布置木制卸料平臺供塔吊吊斗接料吊運混凝土,地泵管通過錐體外部高支模進行固定;
澆筑錐體壁、環梁交叉處的砼時,以人工內部搗固為主外部振搗為輔配合施工,每一個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應以使砼密實為準,即表面呈現浮漿和砼不再下沉,振搗時插入下層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50~100mm,使上下層充分結合,振動器插點的移動距離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徑的1.5倍,振動器距離模板不應大于其作用半徑的1/2,插點方式采用交錯式;
混凝土養護:混凝土待拆模后立即對外露表面進行灑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天,灑水次數以保持砼表面濕潤為準;
最后,環梁、錐體壁混凝土強度達到100%后拆除模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55069.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