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小體積高耐壓IGBT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30521.2 | 申請日: | 2011-08-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2631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30 |
| 發明(設計)人: | 關仕漢;呂新立 | 申請(專利權)人: | 淄博美林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9/739 | 分類號: | H01L29/739;H01L29/06 |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專利代理事務所 37223 | 代理人: | 孫愛華 |
| 地址: | 255000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體積 耐壓 igbt | ||
技術領域
一種小體積高耐壓IGBT,屬于半導體器件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以下簡稱IGBT)。
背景技術
在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以下簡稱IGBT)中,電流流動的期望方向是垂直通過IGBT,然而如果超過了擊穿電壓(BVds),則在加襯著器件溝槽拐角的氧化物可能會被擊穿,并且在IGBT中出現不期望的電流流動,而電場強度在主擴散結彎曲弧度部位最大,這使得IGBT的耐壓性能大打折扣。
傳統N通道高壓IGBT管的高壓終止區(Termination)架構一般采用多個降壓環的設計如圖1所示,利用一個或多個P-擴散結來降低P-主擴散結變曲孤度“2”處的電場強度,因而增加“2”彎曲度的耐壓能力而達成的IGBT的集電極與發射極的高耐壓功能,視乎IGBT的集電極與發射極的耐壓應用需求,P-降壓環數從2個或2個以上到7個至10個,其所占的范圍空間由約200微米到500微米至1000微米或以上,由于此降壓環所形成的終止區域是圍繞在IGBT芯片的外周,占去很大的芯片面積比例,因而降低了芯片的面積使用效率,造成晶圓片的浪費及成本的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省去現有技術的高壓終止區架構和多個P-降壓環,可減小IGBT的體積30%-60%;取消IGBT主擴散結彎曲弧度部位,降低其電場強度,提高耐壓性能的一種小體積高耐壓IGBT。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一種小體積高耐壓IGBT,包括半導體基板上的有源區和邊緣區,有源區位于半導體基板的中心區,邊緣區環繞在有源區的四周上方,邊緣區的下方主擴散結的上方覆蓋有SiO2層,其特征在于:有源區和邊緣區的主擴散結為貫穿半導體基板的中心區的PN結平面層,SiO2層外圍及邊緣區側面覆蓋有鈍化層。
所述的主擴散結厚度為1-10微米。
所述的IGBT為N通道或P通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一種小體積高耐壓IGBT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去掉傳統架構的終止區域和多個P-降壓環,使IGBT芯片的面積大大縮小,從而提高其面積的有效使用比例。使用本發明技術的晶粒,可以把體積縮小30%-60%,大幅度降低成本。
2、取消現有技術IGBT主擴散結彎曲弧度部位,降低其電場強度,提高耐壓性能。主擴散結為一水平面的PN結,其耐壓功能比傳統的架構大大提高,同等的耐壓功能要求,本發明的N-Si摻雜濃度可以比傳統架構的N-Si摻雜加濃,由此則集電極到發射極的內阻也會大大降低,因而消耗會大幅度減少,其所處理的電源轉換效率則會相應的提升。
3、IGBT的切割面經過鈍化制程處理,集電極到發射極的漏電流也會降至最低。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降壓環的N通道IGBT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有技術降壓環的N通道IGBT效果晶粒。
圖3是本發明N通道IGBT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N通道IGBT鈍化層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N通道IGBT效果晶粒。
其中:1、主擴散結?2、主擴散結的彎曲弧度部位?3、P-擴散降壓環?4、劃片槽?5、N+區?6、SiO2層?7、N-Si層?8、集電極P+Si層?9、鈍化層?10、P-區?101、有源區?102、邊緣區。
圖3~5是本發明一種小體積高耐壓IGBT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5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照附圖3~5:
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的N通道IGBT結構示意圖,該小體積高耐壓IGBT包括有源區101和邊緣區102,邊緣區的P-區10和N-Si層7之間的是主擴散結1,其向外延伸與相鄰的IGBT的主擴散結相連,形成一條水平分布的一體主擴散結,貫穿整個晶粒;有源區101位于半導體基板的中心區,邊緣區102環繞在有源區101的四周上方,邊緣區102的下方主擴散結1的上方覆蓋有SiO2層6,有源區101和邊緣區102的主擴散結1為貫穿半導體基板中心區的PN結平面層,所述的主擴散結1厚度為1-10微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淄博美林電子有限公司,未經淄博美林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3052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多模式設備注冊
- 下一篇:包含納米結構化的薄催化層的電極及其制備方法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