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立體選擇性制備吡喃衍生物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061982.1 | 申請日: | 2011-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1809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邵華武;馬小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7H19/01 | 分類號: | C07H19/01;C07H1/00;A01N43/90;A01P7/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賽恩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肖國華 |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立體 選擇性 制備 衍生物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立體選擇性制備吡喃衍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吡喃衍生物存在于許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化合物中,如tetrahydroaplysul-phurin(J.Nat.Prod.2009,72,1471-1476);ovaxenicins?A(Nat.Prod.Rep.2007,24,1332-1341);penifulvin?A,B,C(Org.Lett.2010,12,272-275);印楝素(Angew.Chem.,Int.Ed.2007,46,7629-7632.;Angew.Chem.,Int.Ed.2007,46,7633-7635;Chem.-Eur.J.2008,14,10683-10704),cadlinolide?A,B.(J.Org.Chem.1991,56,42-47)。在這類化合物中,印楝素是作為高效低毒的新型植物源殺蟲劑而備受關注(National?Reserchcouncil:Neem:A?tree?solving?global?problems[A]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2,PP:6-37;J.Nat.Prod.2005,68,1047-1050;J.Agric.Food?Chem.2003,51,3966-3972;J.Agric.Food?Chem.1999,47,5252-5256;J.Agric.Food?Chem.2001,49,4584-4588;J.Agric?Food?Chem.1995,43,2517-2519;J.Agric.Food?Chem.2000,48,3666-3672;J.Agric.Food?Chem.1996,44,1160-1163;J.Agric.Food?Chem.1999,47,1735-1739;Annu.Rev.Entornol.1990.35,273-284)。
根據文獻報道,吡喃衍生物的制備方法有很多,如:
(1)利用自由基環化反應:
a.Synlett.1990,201-204;b.Tetrahedron?Lett.1993,34,6247-6250;c.Tetrahedron.1995,51,7389-7402;d.Tetrahedron.1997,53,8383-8400;e.Carbohydr.Res.2000,329,731-744;f.J.Org.Chem.2000,65,5440-5442;g.J.Chem.Soc.Pak.12001,2885-2902;h.Bull.Korean?Chem.Soc.2006,27,929-932;i.Chem.Commun.2010,46,701-703。
上述方法均用了對環境污染較大的催化劑三丁基錫化氫(Bu3SnH),不適宜進行工業化生產。
j.Chem.Comm.1996,1229-1230;k.J.Org.Chem.2004,69,2417-2422。
上述方法使用鈷等重金屬,而且產物的區域選擇性較差。
l.Tetrahedron?Lett.2006,47,3607-3611。
該方法產率較低。
(2)利用雜原子參與的環加成反應:
a.Angew.Chem.,Int.Ed.1998,37,3372-3375;b.J.Am.Chem.Soc.1998,120,4895-4896;c.J.Am.Chem.Soc.2000,122,1635-1649。
上述方法使用了較難制備的手性試劑。
d.J.Org.Chem.2004,69,8558-8560;e.Synlett?2005,2441-2444。
該方法應用有局限性。
(3)Pauson-Khand反應:Carbohydr.Res.2001,335,71-90。
該方法成本較高,而且產率很低(僅15%)。
(4)分子內脫水反應J.Chem.Soc.Pak.1?1995,2103-2114。
該方法產率低,反應普適性較差,酸催化劑(3.0M鹽酸)腐蝕性強。
(5)分子內雙環化反應Tetrahedron?2003,59,5199-5208。
該方法產率較低,而且產物無立體選擇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06198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