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合成氣制低碳醇的鈷鎳鉬鉀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006198.0 | 申請日: | 2011-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1258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7-20 |
| 發明(設計)人: | 張鴻斌;張夢輝;劉志銘;林國棟 | 申請(專利權)人: | 廈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J23/887 | 分類號: | B01J23/887;C07C29/156;C07C31/02;C07C31/08;C07C31/10;C07C31/12;C07C31/125;C07C41/01;C07C43/10 |
| 代理公司: | 廈門南強之路專利事務所 35200 | 代理人: | 陳永秀;馬應森 |
| 地址: | 361005 ***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合成氣 制低碳醇 鈷鎳鉬鉀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合成氣制低碳醇的催化劑,尤其是以碳納米管促進的鈷-鎳-鉬-鉀氧化物催化劑。
背景技術
低碳混合醇是指含至少2個碳原子的一系列醇類,如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等的混合物(簡寫為C2+-醇)。低碳醇是重要化工原料,已被證實是高辛烷值、低污染的車用燃料添加劑,可與汽油混和配成油-醇混合動力燃料,也可直接單獨使用(Chianelli?R.R.,et?al..Catal.Today?1994,22(2):361-396),在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經受二次石油危機沖擊后,由煤(或天然氣)基合成氣制取低碳醇的研究一度受到重視并取得一定進展,但迄今的低碳醇合成工藝,其原料合成氣單程轉化率及生成C2+-醇的選擇性均較低,大多數體系的主要產物仍是甲醇(如在堿摻雜的硫化鉬基催化劑上)(Herman?R.G..Stud.Surf.Sci.Catal.1991,64:266-349)或低碳烴(如在改性的FT合成催化劑上)(Kiennemann?A.,et?al..Stud.Surf.Sci.Catal.1993,75:1479-1492),而非低碳(C2+)醇(Slaa?J.C.,et?al..Catal.Today?1992,15(1):129-148;Forzatti?P.,et?al..Catal.Rev.-Sci.Eng.1991,33(1-2):109-168;Stiles?A.B.,et?al..Ind.Eng.Chem.Res.1991,30(5):811-821),至今國際上尚無大型化生產裝置。近年來,由于環保方面的原因,甲基叔丁基醚(MTBE)作為油品添加劑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加州和泰國)已被禁用,使得低碳醇作為油品添加劑的實用價值倍增,低碳醇合成工藝的工業化重新引起燃料化工界的興趣,如何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以提高生產過程的效率,成為制約低碳醇合成工藝實用化和工業化的技術瓶頸。
在另一前沿領域,多壁碳納米管(MWCNTs,下文簡寫為CNT)(Iijima?S..Nature?1991,354:56-58)近10多年來引起國際催化學界的日益注意(Serp?P.,et?al..Appl.Catal.A2003,253(2):337-358;Zhang?H.B.,et?al..Catal.Surv.Asia?2009,13(1):41-58),這類新型納米碳材料具有一些獨特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諸如:石墨化的管壁、納米級的管腔、sp2-C構成的表面、較高的導電導熱性、中高等級的比表面積、以及對氫的吸附/活化并促進氫溢流的優異性能等,這些使CNT很有希望成為新型的催化劑載體或促進劑。自從1994年首篇有關CNT的催化應用論文(Planeix?J.M.,et?al..J.Am.Chem.Soc.1994,116(17):7935-7936)發表以來,已有數十篇研究論文發表,其涉及面涵蓋:α,β-不飽和醛的選擇加氫(Planeix?J.M.,et?al..J.Am.Chem.Soc.1994,116(17):7935-7936)、烯烴氫甲酰化(Zhang?Y.,et?al..Appl.Catal.A?1999,187(2):213-224)、氨合成(Chen?H.B.,et?al..Appl.Surf.Sci.2001,180(3-4):328-335)、FT合成(SteenE.,et?al..Catal.Today?2002,71(3-4):327-334)、甲醇和低碳醇合成(Zhang?H.B.,et?al..ACSSymp.Ser.No.852.2003,p.195-209;Dong?X.,et?al..Catal.Lett.2003,85(3-4):237-246;ZhangH.B.,et?al..Chem.Commun.2005,40:5094-5096)、選擇脫氫(Liu?Z.J.,et?al..Catal.Lett.2001,72(3-4):203-206)、選擇氧化(Li?C.B.,et?al.,J.Mol.Catal.A?2003,193(1-2):71-75)及至電催化(Shukla?A.K.,et?al..J.Electroanal.Chem.2001,504(1):111-119)和燃料電池(Li?W.,et?al..Carbon?2002,40(5):791-794)等諸多領域。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廈門大學,未經廈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00619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