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光學結構改良無效
| 申請號: | 201020004002.5 | 申請日: | 2010-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652189U | 公開(公告)日: | 2010-11-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碧珠;戴郁芬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碧珠 |
| 主分類號: | F21V8/00 | 分類號: | F21V8/00;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周春發;艾晶 |
| 地址: | 中國臺灣臺北縣新莊***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學 結構 改良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針對背光照明單元當中的光學結構的結構改良,例如導光板、擴散板等,旨在提供一種確保光學結構的出光質量的結構改良。
背景技術
導光板的主要功能是藉由光折射原理將光源入射的平行光轉換成平面垂直光,且一般亦會于導光板上設置復數調光結構,如圓形或方形等圖案,當光源進入導光板而碰到這些調光結構時,反射光會往所需的方向擴散,因此利用疏密、大小不同的調光結構設計,可使導光板面均勻發光。導光板的功用在于引導光的散射或全反射方向,一方面可用來提高輝度,另一方面也可確保離開導光板的光線亮度的均勻性,因此導光板為當前LCD顯示面板中的重要組件,特別是背光模塊所不可或缺的組件,而且導光板的設計與制造攸關背光模塊的光學設計以及輝度、均細度的控制,為背光模塊廠商最主要的技術與成本所在。
一般導光板或擴散板等為一種光學結構,而該光學結構的成形加工原理不外乎是將塑料原料加熱到可塑化狀態且成為熔融塑料,而使的易于彎曲或變形,再加壓使其充填到模具內,且再經冷卻凝因為預定的形狀后而取出,而該塑料原料在成形加工時需經歷可塑化、充填與凝固等過程,故業者利用該原理,且針對各制品的性質而研發出不同的加工方法,一般有澆鑄成形法、壓縮成形法、射出成形法及射出壓縮成形法等。
不論是何種成形法,其成形最后再進行拆模、去毛邊、裁切、品管及包裝等后段制程,則完成導光板10的成品;如圖1所示,而一般導光板10為要求較佳的光學效果,通常于導光板10側邊形成有復數微結構11,藉由各微結構11來改變光行徑路徑,以增加輝度或光線強度,但進行去毛邊時,容易于各微結構上、下表面111、112形成刮痕113,如圖2所示,各刮痕113會改變光學效果,無法達到原有導光板的光學需求,而判定為不良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即在提供一種可確保光學結構出光質量的結構改良。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光學結構改良,該光學結構至少一側邊設有復數微結構;該側邊沿微結構至少一表面延伸有一凸出部。
其中,該凸出部由側邊沿微結構上表面延伸而成。
該側邊至少包含有入光側、一與入光側相鄰的底側以及與底側相對的出光側,各微結構設于入光側上,而凸出部則設于入光側與出光側相鄰處。
該凸出部由側邊沿微結構下表面延伸而成。
該側邊至少包含有入光側、一與入光側相鄰的底側以及與底側相對的出光側,各微結構設于入光側上,而凸出部則設于入光側與底側相鄰處。
該凸出部由側邊沿微結構上表面及下表面延伸而成。
該側邊至少包含有入光側、一與入光側相鄰的底側以及與底側相對的出光側,各微結構設于入光側上,而凸出部則設于入光側與出光側相鄰處以及入光側與底側相鄰處。
該凸出部的長度大于微結構的高度。
該凸出部的長度等于微結構的高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光學結構至少一側邊設有復數微結構,其中,該側邊沿微結構至少一表面延伸有一凸出部,藉由該凸出部可保護各微結構,去毛邊時,可避免于各微結構上形成刮痕,以確保光學結構的出光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習用導光板的結構立體圖;
圖2為習用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光學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光學結構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光學結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光學結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號說明】
導光板10??????????微結構11
上表面111?????????下表面112
刮痕113???????????光學結構20
凸出部201?????????入光側21
底側22????????????出光側23
微結構30??????????上表面31
下表面32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光學結構改良,其光學結構如圖3所示導光板為例,其光學結構20至少一側邊設有復數微結構30,該側邊沿微結構30至少一表面延伸有一凸出部201,如圖所示的實施例中,該側邊至少包含有入光側21、一與入光側21相鄰的底側22以及與底側22相對的出光側23,各微結構30設于入光側21上,而該凸出部201可由側邊沿微結構上表面31延伸而成,亦即該凸出部201設于入光側21與出光側23相鄰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碧珠,未經李碧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2000400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具鋼圈的胸罩結構
- 下一篇:一種乳液循環系統浮油收集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