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苯氧乙酸類化合物及其制法和藥物用途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71386.1 | 申請日: | 2010-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820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3-21 |
| 發明(設計)人: | 肖志艷;葉菲;郭宗儒;田金英;劉軍政;張書恩;聶菲璘;陶榮亞;張曉琳;劉峻玚;賀伊博;馬軼鳴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7D209/86 | 分類號: | C07D209/86;C07D317/58;A61K31/403;A61K31/36;A61P3/10;A61P9/12;A61P3/04;A61P3/06;A61P3/00;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何文彬 |
| 地址: | 100050***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乙酸 化合物 及其 制法 藥物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式I的新的苯氧乙酸類化合物,以及它們的立體異構體和生理上可接受的鹽。這些化合物在與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的治療過程中的用途,還涉及其用于治療的方法,以及含有所述化合物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紊亂性疾病,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上升趨勢,對人類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型,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是由于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引起胰島素分泌水平低而導致高血糖,約占糖尿病人的10%。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在糖尿病患者中占90%左右,它是由于外周組織(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導致高血糖水平的產生,進而引發血脂紊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提高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能夠治療2型糖尿病。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PTP)1B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靶點。抑制PTP?1B不僅產生顯著的胰島素增敏作用,而且增加對瘦素蛋白的敏感性,能夠調節體重和脂肪代謝。因此,抑制PTP1B對2型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具有綜合治療效果,可能具有優于現有治療手段的潛在優勢(Zhang?S?and?Zhang?Z-Y,Drug?Discov.Today,2007,12,373)。
小分子PTP?1B抑制劑的研究是當前抗2型糖尿病新藥研發的熱點之一。由于PTP?1B酶結合腔的正電性及結構保守性特征,體內降糖作用及選擇性的實現成為制約PTP?1B抑制劑發展成為抗糖尿病藥物的關鍵瓶頸。Wyeth公司研制的多芳環-單羧酸類抑制劑Ertiprotafib進入了臨床試驗,雖然由于肝毒性而終止,但卻證明合理有效的分子設計是獲得安全高效的新型PTP?1B抑制劑,進而研發抗2型糖尿病創新藥物的可行途徑(Liu?G,Curr.Med.Chem.,2003,10,1407)。
本發明旨在設計合成具有抗糖尿病作用的新型PTP?1B抑制劑。根據已知PTP?1B抑制劑與酶的相互作用模式,總結出抑制劑的藥效團應至少包括兩個芳基和一個羧基。據此,采用藥效團與骨架遷越相結合的設計策略,構建虛擬化合物庫,經AutoDock程序虛擬篩選,從虛擬數據庫中優選出在理論上強效結合的化合物,并對這些化合物進行合成,評價其活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式I所示的新型苯氧乙酸類化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式I所示的苯氧乙酸類化合物及其類似物的方法。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式I所示的化合物在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中的用途,以及治療與PTP?1B有關的疾病中的用途。
為了完成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是涉及具有通式I的新型苯氧乙酸類化合物及其立體異構體和生理上可接受的鹽,
其中,Ar1、Ar2獨立的選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
M1、M2獨立地選自亞甲基-CH2-或飽和共價鍵,當M1、M2均為飽和共價鍵時,Ar1與Ar2彼此孤立或在N-取代的鄰位經共價鍵連接成環;
X選自-(CH2)n-或苯基(-C6H4-),其中n為0、1或2;
R1選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直鏈或支鏈烷基、C3-6環烷基、-CH2-R,R選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
R2、R3獨立地選自氫、鹵素、C1-6烷基、C1-6烷氧基;
取代基選自羥基,氨基,鹵素,C1-6的直鏈或支鏈烷基、C3-6環烷基,C1-6烷氧基,苯基,苯氧基,亞甲二氧基。
優選的Ar1,Ar2為取代的苯基;
優選的M1及M2為飽和共價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未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7138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