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檸檬酸的發酵生產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49923.2 | 申請日: | 2010-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488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1-19 |
| 發明(設計)人: | 胡志杰;高金寶;劉振強;蔣建偉;邵建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宜興協聯生物化學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P7/48 | 分類號: | C12P7/48;C12R1/685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4200 江蘇省宜興***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檸檬酸 發酵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發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檸檬酸的發酵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芭蕉芋(Canna?Edulis?Ker)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淀粉作物,又名旱藕、蕉藕、姜芋,為蕉科美人蕉屬的植物,原產于南美洲等地,喜溫暖向陽環境,及耐寒又耐旱,適于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生長。芭蕉芋淀粉顆粒粒徑大,糊化溫度低,糊化透明度好,直鏈淀粉含量高,其分子量也很大,與馬鈴薯淀粉接近,其根莖含淀粉60%,蛋白質7.7%,粗纖維3.1%。在亞洲芭蕉芋已成為高價值淀粉的新原料。我國人多耕地少,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生物產品越來越受到制約,但我國有豐富的非糧淀粉類資源,芭蕉芋就是其中的一種,利用芭蕉芋資源的潛力很大。用芭蕉芋作為原料生產檸檬酸也拓展了檸檬酸原料選擇上的空間。對于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緩解糧食危機帶來的壓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
中國專利88103430.4,中國專利200510003079.4,中國專利200910118892.4及中國專利200910136128.X都公開了利用芭蕉芋生產酒精的方法,但利用芭蕉芋發酵生產檸檬酸的方法還沒有過。因此,需要發明一種利用芭蕉芋來發酵生產檸檬酸的方法。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芭蕉芋為原料,發酵生產檸檬酸的方法。
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檸檬酸的發酵生產方法,其步驟為:
(1)稱取芭焦芋干片,將其粉碎成芭蕉芋粉;
(2)向芭蕉芋粉加水,調成芭蕉芋粉漿,使芭蕉芋粉的濃度為20~35g/ml;
(3)將芭蕉芋粉漿輸進噴射液化裝置,調節pH至5.5~7.0,按每克芭蕉芋粉5~15個酶活單位在芭蕉芋粉漿中加入高溫α-淀粉酶,并進行液化,溫度控制在85~125℃,維持1~10個小時,使液化DE值為5~95%;
(4)將液化后的芭蕉芋粉漿過濾,保留濾清液;
(5)將芭蕉芋粉漿濾清液通入發酵罐,加入濾清液體積0.3~15%的有機氮源或濾清液體積0.01~2%的有機氮源;
(6)將溫度升至90~121℃,滅菌15~30分鐘,再降溫至發酵溫度35~38℃;
(7)將發酵菌種黑曲霉接入發酵罐中,并通風供氧,保持35~38℃的發酵溫度至發酵結束;
(8)采用鈣鹽法提取發酵液中的檸檬酸。
其中,芭蕉芋粉的細度應小于等于60目,有利于芭蕉芋粉漿的均勻調和。
其中,有機氮源主要為花生餅粉、豆餅粉、酵母粉、蛋白胨、豆粕或玉米,優選豆粕和玉米。
其中,無機氮源主要為硫銨、碳銨或尿素。
其中,可以采用孢子或菌絲接種的方法接入黑曲霉。
其中,發酵結束具體是指當發酵測得還原糖含量為零或接近零、產酸接近或超過種后總糖。
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非糧食作物為發酵原料,不僅大大地減少了生產成本,同時還避免了糧食作物的過量消耗。此外,與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發酵方法相比,本發明發酵周期更短,發酵指數更高,整個方法中產生的廢渣還能用作動物的飼料,毫無環境污染,真正能做到節能環保。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稱取芭焦芋干片,將其粉碎成芭蕉芋粉,細度為50目;向芭蕉芋粉加水,調成芭蕉芋粉漿,使芭蕉芋粉的濃度為23g/ml;將芭蕉芋粉漿輸進噴射液化裝置,調節pH至6.5,按每克芭蕉芋粉10個酶活單位在芭蕉芋粉漿中加入高溫α-淀粉酶,并進行液化,溫度控制在98℃,維持4個小時,使液化DE值為80%;將液化后的芭蕉芋粉漿過濾,保留濾清液;將芭蕉芋粉漿濾清液通入發酵罐,加入濾清液體積1%的豆餅粉作為有機氮源;將溫度升至98℃,滅菌30分鐘,再降溫至發酵溫度35℃;采用孢子接種法將發酵菌種黑曲霉接入發酵罐中,并通風供氧,保持35℃的發酵溫度至發酵結束;最后采用鈣鹽法提取發酵液中的檸檬酸。據測試表明,在此條件下,發酵59小時,產酸為136g/L,轉化率為96.9%,發酵指數為2.31g/(L·h)。
實施例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宜興協聯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未經宜興協聯生物化學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4992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