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提高轎車頂蓋的天窗部位剛性的工藝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010192967.6 | 申請日: | 2010-06-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728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2-16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健;李書福;楊健;安聰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53/88 | 分類號: | B21D53/88;B21D35/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偉敏 |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轎車 頂蓋 天窗 部位 剛性 工藝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轎車部件的沖壓工藝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提高轎車頂蓋的天窗部位剛性的工藝方法。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轎車天窗部位是最易變形的位置之一。而轎車頂蓋的面積很大,但是一般是不作強度考核,材料厚度一般多為0.7mm或者0.8mm,面對如此大的面積,而如此薄的材料,轎車天窗部位剛性自然不足,再加上天窗附件重力作用,經(jīng)過一段時間運行后,頂蓋天窗部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變形,造成漏雨、漏水,嚴重影響用戶對轎車的使用。
中國專利CN101633017A公開了一種避免車門內(nèi)板角部起皺的沖壓方法,通過在拉延工序造型時增加工藝凸筋補充,實現(xiàn)了將車門內(nèi)板角部的形狀全部拉延出來,后序整形時只整根部圓角,從而減小了后續(xù)工序整形量,改變了目前本行業(yè)淺拉延、大整形傳統(tǒng)工藝做法和拉延容易整形難的技術難題,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工藝長期困擾而無法解決的產(chǎn)品起皺問題。但是這種方法不能增加部件橫向和豎向的剛性。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主要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轎車天窗部位剛性不足等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提高轎車頂蓋的天窗部位剛性的工藝方法,使得轎車頂蓋的天窗部位橫向和縱向的剛性大大增強,并且工藝步驟較少,操作簡單。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它包括拉延工序、修邊工序和翻邊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修邊工序中,在頂蓋天窗四周的翻折面上成型出工藝凹筋和若干工藝凹包;在翻邊工序中,將工藝凹包展平,工藝凹筋保留。?針對頂蓋天窗的剛性不足,在不增加成本,不改變材料的情況下,只有從沖壓工藝上想方法。加工工藝凹筋,使得轎車天窗部位的橫向剛性增加;向下翻邊時展平凹包,使材料塑性壓縮,以增加轎車天窗部位縱向剛性。
作為優(yōu)選,所述工藝凹筋在所述翻折面上橫向壓制成條狀。?這樣便于加工,而且對于翻折面的影響較小。
作為優(yōu)選,所述工藝凹筋的寬度壓制成1mm至5mm,所述工藝凹筋的深度壓制成0.5mm至3mm。
進一步地,作為優(yōu)選,所述工藝凹筋的寬度壓制成2mm至4mm,所述工藝凹筋的深度壓制成1mm至2mm。
作為優(yōu)選,所述工藝凹包在所述翻折面上縱向壓制。工藝凹包成型在翻折面中部,也可成型在底邊上。
作為優(yōu)選,所述工藝凹包的深度壓制成2mm至4mm。
作為優(yōu)選,相鄰兩個所述工藝凹包之間的距離為10mm至50mm。
作為優(yōu)選,所述工藝凹包在所述翻折面上等距排列。這樣使得翻折面上剛度分布得更均勻。
本發(fā)明帶來的有益效果是,天窗部位剛性大大加強,頂蓋承壓增加一倍,且工藝簡單,加工方便,值得推廣。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發(fā)明處理過的頂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發(fā)明的修邊工序后的頂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發(fā)明的處理過的頂蓋的翻折面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本實施例的一種提高轎車頂蓋的天窗部位剛性的工藝方法,如圖1、2所示,?包括拉延工序,使得材料的充分延展,然后進行修邊工序,去除多余的邊料,在修邊工序中,沿頂蓋1天窗四周的翻折面2成型出四條寬度為3?mm、深度1.5?mm的條狀工藝凹筋21,相鄰面上的工藝凹筋21相互垂直,并在翻折面沿底邊縱向壓出多個間距30?mm、深度3?mm的工藝凹包22,工藝凹包22的截面類似三角形;在翻邊工序中,將工藝凹包22展平,而工藝凹筋21保留,如圖3所示,工藝凹包22展平后,在翻折面2留下了多個平面的工藝凹包印23,此時的工藝凹筋21保留在翻折面2上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jīng)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9296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