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機床錐配合固定結合部動力學參數識別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116182.0 | 申請日: | 2010-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04464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8-18 |
| 發明(設計)人: | 毛寬民;李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中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3B19/02 | 分類號: | B23B19/02 |
| 代理公司: | 華中科技大學專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機床 配合 固定 結合部 動力學 參數 識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數控機床動力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機床錐配合固定 結合部的動力學參數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20世紀60年代末,基爾薩諾娃[1]、Kirsanova[2]等人就結合面法向和切 向特性對錐配合固定結合部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結合面的切向 加載和卸載曲線之間存在遲滯現象,即使在切向載荷小于結合面最大靜摩 擦力的情況下也如此;結合面的切向接觸剛度與結合面面壓成非線性關系, 并隨之增大而增大。
隨后,在對粗糙表面微觀形貌特征的傳統定量化統計描述的基礎上, Greenwood和Wmiamson[3]應用表面輪廓儀對實際表面進行測量,分析后 提出了表面接觸的GW模型,得到了兩個表面接觸的當量總剛度。Majumdar A[4]等學者則提出了基于分形理論的接觸剛度模型——MB模型,將機械結 合面簡化為一個粗糙表面和一個真實平面的接觸問題,粗糙表面上的單個 微凸體近似等效為球體,并假設粗糙表面的表面形貌各向同性,粗糙表面 上各微凸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在此基礎上理論性地求出了機 械結合面的法向接觸剛度和無量綱接觸剛度。
然而以上學者都是集中在理論上研究機床固定結合部,隨著計算機科 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后來的一些國外學者則從實驗和理論上的有限元分 析兩者結合的角度,對刀柄-主軸錐配合結合部動態特性進行了更有效、更 深入的研究。
T.R.Kim,S.M.Wu和K.F.Ehmann[5]被認為是第一個運用實驗的方法研 究了主軸-刀柄的錐配合結合部,并將軸向預緊力和錐配合結合部的剛度和 阻尼參數聯系起來。實驗中測試分析了三種不同軸向預緊力對結合部剛度 和阻尼的影響。
Rivin[6]對刀具結構的運行狀態做了大量的技術研究,并且總結出六條 關于加工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包括加工參數對刀具壽命和穩定性的影響, 刀柄和主軸的接觸面,模塊化刀具,以及在高速切削下的刀具動平衡。在 Rivin提出這些重要影響因素之后,Levina[7]進一步研究了刀柄-主軸結合部 之間的角變形對刀尖的變形的影響。Levina還研究了拉桿的拉力和刀柄錐 度誤差對刀柄-主軸結合部的靜態剛度的影響。S.Smith、W.R.Winfough和 J.Halley[8]等人通過研究發現隨著拉桿的拉力的增大,刀柄-主軸結合部的靜 剛度也隨之增大,而阻尼卻隨之減少。
國內相關研究開展的相對較晚。為了克服經典的GW模型以及WA模 型不具備客觀惟一確定性,張學良、黃玉美基于接觸分形理論,首次提出 了具有尺寸獨立性的機械結合面的法向接觸剛度分形模型[9],從理論上計算 出了機械結合面法向接觸剛度,而該剛度與取樣長度和儀器的分辨率無關, 這是粗糙表面法向接觸剛度分形模型最大特征。除此之外,他們還將數字 仿真結果與有關實驗研究結果作了對比,具有一致性。后來,黃玉美、王 世軍[10]提出了采用六節點的等參數單元模擬結合部的接觸特性,導出了六 節點接觸單元的剛度矩陣,建立了整機分析模型,將整機剛度實驗結果與 計算結果比較,證實了有效性。
中南大學的肖永山[11]等人在結合部參數識別理論基礎上,利用LMS公 司的SCADAS模態測試裝置和后處理軟件LMS?Test.Lab對機床結合部連 接件進行了模態測試,并在有限元軟件中建立有限元模型,結合部之間用 彈簧單元模擬,剛度系數先采用試湊法得到估計值,再以有限元得到的振 型與試驗的相應振型相對最小二乘偏差為目標,彈簧剛度系數為設計變量, 優化識別出彈簧剛度系數,優化識別后頻率精度比較高,表明了實驗模態 測試與有限元方法相結合,能較好地解決機床結合部參數的獲取問題。
上述基本上都是彈簧阻尼模型。雖然模型的彈簧-阻尼器的參數可以通 過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的方法來識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但是這種模型最 大的缺陷是:
其一,忽略了刀柄-主軸錐度結合部節點各自由度之間的耦合關系,因 此結果不具有普遍性。
其二,結合部之間的彈簧-阻尼器的個數沒有明確的數量,不同的模型 其彈簧-阻尼器的個數也不相同,因此沒有通用性。
參考文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中科技大學,未經華中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1618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