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預約集港模式下的港區交通流預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100222.2 | 申請日: | 2010-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77260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7-14 |
| 發明(設計)人: | 白子建;鐘石泉;馮煒;周驪巍;黃文;徐建平;王曉華;龔鳳剛;賀海;王新歧;張勇;張朝清;王寅弘;張占領;申嬋;張洋;康娟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8G1/01 | 分類號: | G08G1/01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責任專利代理事務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 地址: | 300051***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預約 模式 港區 通流 預測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港區交通管理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港區交通流預測方法。
背景技術
長期以來的港區交通管理和規劃經驗表明,缺乏準確的交通流預測,上述措施難以有 效地解決港口既以存在的交通問題。城市交通流預測技術的發展為港區交通流預測提供 了很好的經驗借鑒,但港區交通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必須有針對性對港區交通流 預測方法進行研究,以滿足對港區交通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的需要。
城市交通流預測方法不能直接用于港區交通流預測,從已經檢索到的資料可以看出, 基本上現有的港區交通管理、組織方法的交通流依據都采用城市交通流預測方法,在做 了極少的修正后,直接應用于港區,應用效果均不甚理想。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的原因:
1)每天不同時段港區交通流無規律、變化較大
城市交通由于交通發生、吸引區域穩定且主要為通勤、通學等穩定交通流,因此每天 都有固定早晚高峰,交通總量和各路段交通流量在每天不同時段服從一定的規律,可根 據歷史數據統計后加以預測。而港區交通由于碼頭集港時間、船舶數量和容量、后方堆 場分布等條件的影響,交通流每天無明顯高峰和平峰規律,不同時段交通流變化較大, 因此,采用按日歷史數據統計交通流規律的方法不適用于港區交通流分時段預測。
2)港區道路交通需求產生機理是基于交通需求交通流預測的基礎
城市道路交通需求主要是基于人的出行,且受到用地性質變化、出行習慣、發生吸引 小區遷移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難以根據交通需求進行每日交通流預測。港區交通 需求主要產生于貨物運輸的需要,預約集港模式下,集港船舶達到時間、集港貨物量、 前方服務堆場、后方供貨堆場分布能根據每次集港特征進行確定,因此可知主要的交通 發生、吸引區域所在及時間規律,這是基于交通需求的港區交通流預測的基礎。
3)港區交通路網簡單、干擾少,為基于交通需求的港區交通流預測提供了便利
城市交通路網復雜,出行路徑很難預測,且存在很多干擾因素,如商場開業、景點開 放等因素都會造成交通流局部的較大變化。港區交通路網相對簡單,駕駛員從后方堆場 到前方堆場的出行路徑較為固定,其它干擾交通流較少且規律明顯,基于交通需求的港 區交通流預測時可先單獨考慮船舶驅動的交通流,再將干擾交通流加以整合,這為基于 交通需求的港區交通流預測提供了便利。
為緩解港區交通擁堵,不少港口采用了預約集港和二次集港模式。首先根據預測集港 時間將貨物運抵后方堆場,集港開始后將貨物由后方堆場運向前方堆場,由于碼頭集港 時間、船舶數量和容量等條件的影響,該模式下不同時段交通流變化較大,這給預測港 區交通流帶來了難度,但另一方面由于交通流流向明確,也為準確預測港區交通流提供 了有利條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分析預約集港模式下港區交通流特征的基礎上,改進城市交通流預 測方法,提出適用于港區交通管理的交通流預測方法。為此,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 案。
一種預約集港模式下的港區交通流預測方法,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1)對交通發生和吸引區域進行劃分,將與集港泊位對應的空間位置相近的前方堆場 歸入不同吸納點;根據歷史規律統計發生、吸引區域的分時段交通量,形成各交 通發生區域、吸引區域歷史交通量分時段分布規律;
(2)由下發動態信息獲知集港的船舶數量、容量及主要前方堆場,從而確定交通吸引 區域及交通量;
(3)由下發動態信息獲得貨代及攬貨風格后,確定對應的后方堆場,從而得到交通發 生區域分布及交通量;
(4)根據交通發生區域、吸引區域的歷史交通量分時段分布規律,預測當前各區域集 港分時段交通量;
(5)根據前后堆場收發貨物的對應關系及港區路網結構,可得到發生區域、吸引區域 的集港車輛OD分布,加入歷史統計的通勤OD,得到對應發生、吸引區域的總 OD;
(6)采用Logit模型估計交通流量在各路段的分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未經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10022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