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輪轂馬達有效
| 申請號: | 201010000727.1 | 申請日: | 2010-0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1305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7-20 |
| 發明(設計)人: | 林國楨;林金亨;何啟豪 | 申請(專利權)人: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2K11/00 | 分類號: | H02K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陳小雯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輪轂 馬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輪轂馬達,且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雙金屬片的輪轂馬達。
背景技術
輪轂馬達可裝設于車輛上,通電流后帶動輪轂馬達的外殼轉動進而驅動車輪。
輪轂馬達的轉子通過其與線圈之間的電磁感應而轉動,并帶動輪轂馬達的外殼旋轉。轉子與線圈之間具有間隙。一般而言,間隙愈小電磁效應愈佳、愈省電。此外,輪轂馬達的內部幾近密封,內部的熱量較難散逸至外界。當電磁鐵的溫度達150℃以上時,電磁鐵的磁性下降,導致轉子與線圈之間的電磁感應減弱。因此,輪轂馬達的冷卻機制相當重要。
目前輪轂馬達的冷卻機制常透過引入外界氣流來帶走輪轂馬達內部的熱量。外界氣流的流動路徑多經過轉子與線圈之間的間隙以帶走線圈及電磁鐵的熱量。為確保散熱效果,轉子與線圈之間的間隙都制作得較大,使更多的氣流通過而帶走更多的熱量。然而,愈大的間隙導致電磁效應愈差、愈浪費電力。此外,外界氣流常常攜帶有雜質,該些雜質易沾附在電磁鐵及線圈上,使電磁鐵與線圈之間透過雜質發生摩擦現象,因此降低了輪轂馬達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輪轂馬達,透過雙金屬片的設置,使輪轂馬達內部達到預定溫度時,雙金屬片翹曲而露出貫孔,以將輪轂馬達內部的產熱散逸至外界。
為達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種輪轂馬達。輪轂馬達包括心軸、外殼、第一雙金屬片、第二雙金屬片、轉子組及定子組。外殼具有內壁、第一貫孔及第二貫孔,第一貫孔及第二貫孔設于內壁。第一雙金屬片及第二雙金屬片設于內壁。第一雙金屬片的第一端于受熱翹曲后露出第一貫孔,第二雙金屬片的第二端于受熱翹曲后露出第二貫孔。轉子組固設于外殼以帶動外殼轉動。定子組設于心軸。其中,第一雙金屬片的第一端的朝向與外殼的轉動方向實質上同向,第二雙金屬片的第二端的朝向與外殼的轉動方向實質上反向。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輪轂馬達的分解圖。
圖2為圖1中往方向V1觀看到的第一外殼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沿著方向3-3’的剖視圖;
圖4為圖3的第一雙金屬片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圖1的散熱片的示意圖;
圖6為圖5的散熱片的俯視圖;
圖7為圖5的散熱片與心軸的組裝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輪轂馬達的第一外殼局部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輪轂馬達的第一外殼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輪轂馬達的第一外殼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輪轂馬達的第一外殼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輪轂馬達
102:心軸
104、204、304、404、504:第一外殼
106:轉子組
108:定子組
110、510:內壁
112、512:第一貫孔
114、514:第二貫孔
116、516:第一雙金屬片
116’:雙金屬片原始狀態
118、518:第二雙金屬片
120、520:第三端
122、522:第一端
124、524:第四端
126、526:第二端
128:外輪
130:電磁鐵
132、180:散熱片
134:第三雙金屬片
136:第四雙金屬片
138:第三貫孔
140:第四貫孔
142:第七端
144:第五端
146:第八端
148:第六端
150:第一金屬片
152:第二金屬片
162:第二外殼
164:內孔
166:外側緣面
168:凹槽
170、186、188、190:熱管
172:一端
174:線圈
176:硅鋼片
178:另一端
182:內側壁
184:側面
206:第一彈性元件
a:翹曲量
A1、A2、A3:夾角
C1:旋轉中心
C2:中心
D2、D4、D6、D8:朝向
DT:轉動方向
GC1、GC2:氣流
h1、h2:厚度
S1、S2:空間
t:厚度
V1:方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未經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00072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