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接觸形成方法、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導體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980116946.1 | 申請日: | 2009-04-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275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4-20 |
| 發明(設計)人: | 大見忠弘;寺本章伸;田中宏明;磯貝達典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財團法人國際科學振興財團 |
| 主分類號: | H01L21/336 | 分類號: | H01L21/336;H01L21/28;H01L29/417;H01L29/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達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日本國***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接觸 形成 方法 半導體 裝置 制造 以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被廣泛使用在IC、LSI等上的MIS型半導體裝置,尤其涉及源極區域、漏極區域中的高濃度Si部和金屬硅化物的低阻值的接觸形成。
背景技術
在半導體裝置中,非常希望提高其動作頻率、提高其性能。但是,在半導體裝置中,在電流主要流經的2個主電極之間的串聯電阻,妨礙了性能的提高。該串聯電阻的主要成因,例如是源極區域、漏極區域中的高濃度Si(硅)層和金屬硅化物的接觸電阻。在2007年版的ITRS(International?Technology?Roadmap?for?Semiconductors,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提供的性能預測中,揭示現有的接觸電阻率為1×10-7Ωcm2,揭示2010年的預測值為7.0×10-8Ωcm2。但是,現狀是接觸電阻的低電阻化的制造方法尚未確立。
有關必須減小接觸電阻的內容記載在非專利文獻1中。
圖1表示的是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屬絕緣體半導體)晶體管中的飽和電流的接觸電阻率依存性??芍佑|電阻率為現有技術提供的1×10-7Ωcm2時,僅能取出相對晶體管的固有能力35%左右的能力。
公知的,高濃度Si層和金屬硅化物的接觸電阻RC,用下式(1)表示。
但在公式(1)中,RC為高濃度Si層和金屬·金屬硅化物的接觸電阻,φb為高濃度Si層和金屬·金屬硅化物的功函數差,mn為電子的有效質量,mp為空穴的有效質量,n為n+區域中的電子密度,p為p+區域內的空穴密度,εS為硅的介電常數,h為普朗克常數。
從公式(1)中能夠明顯看出,作為降低接觸電阻RC的方法,本質上就是減小高濃度Si層和金屬硅化物的功函數差,最大化高濃度Si層的雜質濃度。
非專利文獻1:Tadahiro?Ohmi,Akinobu?Teramoto,Rihito?Kuroda,and?Naoto?Miyamoto,“Revolutional?Progress?of?Silicon?Technologies?Exhibiting?Very?High?Speed?Performance?Over?a?50-GHz?Clock?Rate”,IEEE?TRANSACTIONS?ON?ELECTRON?DEVICES,VOL.54,NO.6,pp.1471-1477,June?200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財團法人國際科學振興財團,未經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財團法人國際科學振興財團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8011694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半導體發光器件
- 下一篇:基于圖像分割的圖像分類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21-00 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半導體或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
H01L21-02 .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4 .非專門適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組的單個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導體器件之外的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的測試或測量
H01L21-67 .專門適用于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的裝置;專門適合于在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晶片的裝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內或其上形成的多個固態組件或集成電路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集成電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