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新型軸承軸向游隙測量儀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123729.2 | 申請日: | 2009-07-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535670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7-28 |
| 發明(設計)人: | 李影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影 |
| 主分類號: | G01B21/16 | 分類號: | G01B21/1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1202 浙江省杭州市***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軸承 軸向 游隙 測量 儀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測量儀器,具體地說就是一種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尤其是能夠解決雙列圓錐滾子軸承等特殊軸承落心問題的軸承軸向游隙測量儀器。
背景技術
軸承內外圈及兩者之間的滾動體之間的軸向游隙是軸承影響性能和壽命的重要因素。傳統的軸承游隙測量儀器(如專利94226448.7公布的軸承游隙測量儀)具有操作繁瑣,測量效率低等問題。
而專利01205452.6披露的軸承軸向游隙測量儀雖然能夠測量軸承游隙,但無法解決雙列圓錐滾子軸承的落心問題。另一專利98107125.2披露雙列圓錐滾子軸承通過讓軸承內圈相互旋轉的辦法消除游隙,與國外成熟的振動落心法相比,也有可靠性和精度方面的問題。
因此在實際生產中,軸承廠家往往不得不采用手工轉動軸承內外圈,手工按壓和抬起軸承外圈的辦法測量雙列角接觸球軸承和雙列圓錐滾子軸承等特殊軸承的軸向游隙。嚴重降低生產效率和測量的準確性。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效率、高精度,尤其是能夠解決雙列圓錐滾子軸承落心問題的軸承軸向游隙測量儀器。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通氣缸過在豎直方向上壓固軸承內圈,并使軸承內外圈相互擺動運動的方法來解決軸承滾子和保持架的落心問題;通過上部氣缸對軸承外圈施加豎直向下的壓力,下部氣缸或下部彈簧向軸承外圈施加豎直向上的壓力,測量軸承外圈在軸向產生的位移即是軸承的軸向游隙數值。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是:
通過氣缸壓固軸承內圈,替代了一般儀器中用螺母和壓板固定內圈的辦法,極大提高了儀器操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明顯減輕其勞動強度。另外,當軸承內圈是由兩個相互獨立的上下內圈拼合而成時(如雙列圓錐滾子軸承等),在軸承外內圈做相對擺動時,通過氣缸壓固內圈能夠隨軸承內圈落心過程調節軸承內圈位置,消除上下內圈之間的多余間隙。這是采用螺母和壓板固定軸承內圈無法做到的。另外,通過氣缸或彈簧對軸承外圈施加軸向壓力,避免了傳統測量儀器采用重錘杠桿系統向外圈施加軸向壓力時,其軸向壓力難以保證與軸承軸心同軸的問題,能夠大幅度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并明顯提高了測量效率,顯著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采用普通雙作用氣缸的實施例中,測量儀器的原理簡圖。
圖1中,1上部氣缸,2上外圈壓模,3彈簧,4上內圈壓模,5座體,6傳動皮帶,7心軸,8待測軸承,9心軸軸承,10下壓模,11下部氣缸活塞軸。
在圖1中,各部件的形狀、數量和具體位置僅作說明,并非必要技術條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實例來對本使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在圖1中,待測軸承8通過心軸7和上內圈壓模4固定在測量儀器上。此時上部氣缸1活塞桿的豎直壓力是通過彈簧3傳遞到上內圈壓模4。在上內圈壓模4壓緊內圈的同時,上外圈壓模2也隨活塞桿下降,壓住待測軸承8的外圈。
待測軸承8的內圈固定完畢后,傳動皮帶6帶動心軸7,再由心軸7帶動待測軸承8的內圈做相對外圈的擺動,以實現待測軸承8滾子和保持架的落心。
當待測軸承8落心完畢后,由于此時待測軸承8的外圈也受到了上外圈壓模2的壓力作用,所以此時待測軸承8的外圈將處于豎直方向的最低點,可以通過測量儀表記錄下此時外圈的高度數值。
記錄外圈的最低點高度值以后,稍抬升(只要抬升幾百或幾十微米的高度即可)上部氣缸1的活塞桿(此時由于彈簧3一直處于壓縮狀態,雖然活塞桿有所抬升,但彈簧仍能夠輸出壓力,使上內圈壓模4繼續壓緊待測軸承8的內圈),同時使下部氣缸活塞桿11向上輸出一定的壓力(若用彈簧11代替下部氣缸11,則上部氣缸1的活塞桿上升后,彈簧11會自動推動上升待測軸承8的外圈上升),則測軸承8的外圈將會在下壓模的作用下豎直向上移動。當外圈移動到最高點時,可以通過測量儀表記錄下此時外圈的高度數值。
將外圈高度數值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其差值即是軸承的軸向游隙數值。
若采用伸縮氣缸代替普通雙作用氣缸作為上部氣缸1時,將上內圈壓模4固連于氣缸活塞桿,將上外圈壓模2固連于伸縮氣缸的中間缸體上,則內圈壓模4和上外圈壓模2的位置可相互獨立調節。此時可以省略彈簧3,具體操作方法和測量原理同采用普通雙作用氣缸的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影,未經李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12372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