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雙核微核的DNA修復能力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196677.6 | 申請日: | 2009-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31285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4-27 |
| 發明(設計)人: | 夏昭林;焦潔;孫品;馮楠楠;孫原;譚紅訕 | 申請(專利權)人: | 復旦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 | 分類號: | C12Q1/6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吳桂琴 |
| 地址: | 20043***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雙核微核 dna 修復 能力 檢測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生物技術領域,是一種基于雙核微核的DNA修復能力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細胞DNA時常受到來自細胞內外環境因子的不斷攻擊,導致DNA損傷,并使細胞周期延遲;同時細胞啟動DNA損傷修復機制,使受損的DNA得以修復。人類DNA修復功能是在機體與有害環境交互作用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當有害環境因素造成超出自然狀態下達到的DNA損傷程度或因遺傳因素如基因變異導致DNA修復能力降低時,機體將不能進行有效的修復,其后果是細胞出現功能改變(如異常的細胞周期)并發生死亡;或帶有基因突變的細胞增多,導致人體疾病(如癌癥)的發生。盡管機體對致癌物的代謝能力決定DNA遭受損傷的程度,但DNA修復能力(DNA?repair?capacity,DRC)的強弱則是維持基因組穩定和細胞正常功能的中心環節。如果DRC缺陷或低下,將不能及時和有效地修復受損的DNA,從而導致基因突變甚至細胞癌變,增加個體罹患腫瘤的危險[1]。
隨著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檢測DNA損傷方法不斷涌現,主要有誘變劑敏感性試驗[2]、單細胞凝膠電泳[3],和胞質阻斷微核(cytokinesis-block?micronucleus?method,CBMN)即雙核微核[4]等。相對于其他幾種方法,以DNA損傷、DNA鏈斷裂或微核作為觀察終點的誘變劑敏感性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靈敏度高、更適用于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而雙核微核的優點是其既反映了從干細胞分化到終末淋巴細胞過程中產生和保留的染色體損傷,還包括終末分化淋巴細胞在外周血循環時受化學物損傷而在體外培養時所形成的染色體損傷;由于只計數雙核細胞中的微核,鏡下閱片易于識別,而且各個實驗室之間結果可比性好,更適用于低誘變性化學物遺傳損傷的檢測[5,6]。
現有技術中,采用誘變劑敏感性試驗的方法,大多以博萊霉素(bleomycin,BLM)作為誘變劑造成淋巴細胞DNA損傷,在彗星試驗的基礎上,分別在分子水平和細胞水平上測定修復后剩余的DNA損傷,間接反映個體對DNA損傷修復的能力;該方法方便易行,靈敏度高,無需細胞處于生長狀態,也無需同位素標記,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各實驗室彗星試驗的操作方法差異大,結果判別主觀性強,致使不同實驗室間的結果重現性不高,不適宜應用于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
與本發明有關的現有技術的參考文獻有:
1?LIN?J,KADLUBAR?FF,SPITZ?MR,et?al.A?modified?host?cell?reactivation?assay?to?measure?DNA?repair?capacity?for?removing?4-aminobiphenyl?adducts:a?pilot?study?of?bladder?cancer[J].Cancer?Epidemiology,Biomarkers&Prevention,2005,14(7):1832-1836
2?HEMMINKI?K,XU?G,LE?CURIEUX?F,et?al.Re:markers?of?DNA?repair?and?susceptibility?to?cancer?in?humans:an?epidemiologic?review.[comment][J].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2000,92(18):1536-1537
3?ROSS?GM,MCMILLAN?TJ,WILCOX?P,et?al.The?single?cell?microgel?electrophoresis?assay(comet?assay):technical?aspects?and?applications.Report?on?the?5th?LH?Gray?Trust?Workshop,Institute?of?Cancer?Research,1994[J].Mutation?Research,1995,337(1):57-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復旦大學,未經復旦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9667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