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太陽能電池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910184733.4 | 申請日: | 2009-08-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35318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1-27 |
| 發(fā)明(設計)人: | 姚華文;張宏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華創(chuàng)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31/042 | 分類號: | H01L31/042;H01L31/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4213江蘇省宜興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太陽能電池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池,特別是一種高效率新型HIT(Heterostructure?withintrinsic?Thin?film)太陽能電池。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人口增長,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巨大,而作為傳統(tǒng)能源的石油、煤炭以及水電等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對環(huán)境的破壞性很大,CO2含量的增高已經(jīng)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因此必須大力開發(fā)各種新能源以替代傳統(tǒng)能源,新能源的種類很多,有核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其中太陽能被認為是最有發(fā)展前途的一種新能源。這是一方面太陽能無所不在,只要有太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陽能,而不像風能那樣必須在風力較強的地方才能使用。其次是太陽能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利用的資源最為豐富,是唯一能夠滿足人類發(fā)展需要的能源,其他能源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將太陽光轉換成為電能的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在最近幾年發(fā)展非常迅速,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太陽能電池。在各種太陽能電池中,異質節(jié)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比較高,成本適中,被認為是一種有發(fā)展前途的太陽能電池,詳細說明參考美國專利US2006/0065297,其結構參考附圖1,中間層1為N型單晶硅基板,在N型單晶硅基板上用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法(以下簡稱PECVD方法)生長一層厚度在3-250m的本征非晶硅薄膜2,然后在上面再生長一層厚度為5nm左右的P型氫化非晶硅薄膜(a-Si:H)材料3,之上再生長一層厚度約100nm的ITO(Indium?Tin?Oxides,納米銦錫金屬氧化物)材料4,最上面是集電極5,為梳形電極。1的下面也是按照PECVD的方法生長一層厚度5--20m左右的本征非晶硅材料6,之后再生長一層厚度在20nm左右的N型a-Si:H材料,形成BSF(back?surface?field)結構。然后在N型a-Si:H薄膜層7上再生長ITO薄膜8和梳形電極9,厚度與ITO材料4、集電極5類似。這樣就形成了HIT(Heterostructure?with?intrinsic?Thin?film)太陽能電池。HIT太陽能電池由于具有單晶硅高電子遷移率和非晶硅的高吸收系數(shù)的綜合優(yōu)點,所以轉換效率較高。這種電池的轉換效率,根據(jù)三洋資料,實驗室中最高達到23%,模組轉換效率達到19%,比普通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15%高不少,而且由于HIT太陽能電池的溫度劣化系數(shù)只有多晶硅電池的一半,而且雙面均可發(fā)電,因此在相同面積條件下,每年的發(fā)電量可以比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高35%,因此具有很大市場潛力。但為了進一步的獲得更高轉換效率,有必要對材料進行稍許變化以增加對太陽光的吸收。中國專利兩面光照的HIT太陽能電池(申請?zhí)朇N200720067732.8)為一種改進型的HIT太陽能電池,詳細結構參考圖2,其中21為Al金屬柵線正電極,22為正面ITO,23為P型a-SiC:H,24為正面i型a-Si,25為N型單晶硅片(Nc-Si),26為背面的i型a-Si,27為N型a-SiC:H,28為背面ITO層,29為Al金屬柵線背電極。該專利的不同點在于采用非晶SiC代替非晶硅層,以獲得更高的光吸收。但是非晶SiC屬于寬帶隙材料,只能吸收非常短波長的光,不能吸收紅外光,所以這種改進的效果應該很差。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高轉化效率的太陽能電池。
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太陽能電池,包括N型單晶硅材料為基底,在基底一側依次生長本征非晶硅薄膜、P型氫化非晶硅a-Si:H薄膜以及第一ITO薄膜,在第一ITO薄膜上設置有第一集電極,在基底另一側依次生長i型GeSi薄膜、N型a-Si:H薄膜以及第二ITO薄膜,在第二ITO薄膜上設置有第二集電極。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地,所述i型GeSi薄膜為i型非晶GeSi薄膜或者i型的微晶GeSi薄膜。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地,所述N型單晶硅材料的基底為厚度為150~300μm,電阻率為1Ω·cm,取向為100的晶體硅C-Si。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地,所述N型a-Si:H薄膜的厚度為3~250nm。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地,所述P型a-Si:H薄膜厚度為5nm。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ITO薄膜和第二ITO薄膜厚度為100nm。
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集電極和第二集電極為梳形電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華創(chuàng)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江蘇華創(chuàng)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8473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31-00 對紅外輻射、光、較短波長的電磁輻射,或微粒輻射敏感的,并且專門適用于把這樣的輻射能轉換為電能的,或者專門適用于通過這樣的輻射進行電能控制的半導體器件;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這些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導體本體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轉換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輻射控制通過該器件的電流的,例如光敏電阻器
H01L31-12 .與如在一個共用襯底內(nèi)或其上形成的,一個或多個電光源,如場致發(fā)光光源在結構上相連的,并與其電光源在電氣上或光學上相耦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