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用于防治肝硬化的人源細胞珠蛋白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910040558.1 | 申請日: | 2009-06-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80846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1-18 |
| 發(fā)明(設計)人: | 魏威;董文其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方醫(yī)科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70 | 分類號: | C12N15/70;C12N1/21;C07K14/435;C12P21/02;A61P1/16;C12R1/19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天河廬陽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胡濟元 |
| 地址: | 510515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防治 肝硬化 細胞 珠蛋白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生物化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防治肝硬化真核蛋白質的重組表達。
背景技術
我國是肝病大國,據(jù)2002年國家衛(wèi)生部肝病研究組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全國乙型肝炎感染就診人數(shù)為7500萬人次,居全國各類傳染病之首。與此同時,脂肪肝、酒精肝、藥肝和肝硬化等其他肝臟疾病的發(fā)病率同比上升了17.8%,達到5000萬,已經(jīng)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又一嚴重社會問題。在慢性肝炎中25%左右經(jīng)過5~10年將會轉為肝硬化,肝硬化中約20%將轉為原發(fā)性肝癌。另資料統(tǒng)計顯示,60%的嗜酒者患有脂肪肝;30%的酒精性脂肪肝可演變?yōu)楦卫w維化;10%以上可轉化為肝硬化。
研究表明,肝纖維化是肝硬化的前期病理階段,是肝臟受到慢性損傷時,細胞外基質(ECM)可逆性沉積的創(chuàng)傷愈合過程。積極探索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尋求有效治療措施對降低肝硬化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阻止肝纖維化的進展或促進纖維化的逆轉是治療的關鍵。國內外目前治療本病尚無可靠藥物,西藥抗肝纖維化治療療效差且副作用大;近年來國內外醫(yī)藥界開始重視中醫(yī)藥抗肝纖維化的研究。但在理法方藥理論指導下藥理實驗證實療效可靠的中成藥尚屬空缺。肝硬化患者用藥總的原則是少用藥、精選用藥,切忌濫用、盲目用。因為服食的各種藥物都必須經(jīng)過肝臟解毒處理,濫用藥物很可能不但起不到保護肝臟的作用,反而加重肝臟的負擔,得不償失。利用生物技術治療該疾病的研究,是基于機體發(fā)病的機理而作出針對其關鍵過程的治療,同時藥物來源于機體的本身,具有高療效、低副作用的特點,市場前景良好。
目前認為,肝星狀細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在肝纖維化發(fā)生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靜止期HSC被激活并增殖、轉化為肌成纖維樣母細胞,合成和分泌ECM上調,同時合成和釋放大量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使間質膠原酶等蛋白酶活性降低,ECM降解減少,最終導致ECM積聚而發(fā)生肝纖維化乃至肝硬化。
國內外學者對肝纖維化的可逆性已無異議。鑒于HSC在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中的主導作用,大多數(shù)抗肝纖維化研究都以HSC為靶標。通過對抗氧化應激,抑制炎癥反應,調節(jié)相關細胞因子的活性,干擾細胞因子信號轉導等途徑抑制HSC增殖、活化,誘導HSC凋亡,均可呈現(xiàn)一定的抗肝纖維化效應。
Kawada等(見Biol?Chem.2001,276(27)25318-25323)在進行大鼠肝星狀細胞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時,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蛋白,該蛋白在肝星狀細胞活化的過程中有明顯的上調表達,揭示該蛋白在肝纖維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生物功能。目前在國際上比較多的被命名為細胞珠蛋白(cytoglobin,Cygb,GeneID:114757),也有人稱之為肝星狀細胞激活相關蛋白(Stellatecell?activation-assciated?protein,STAP),它屬于一個新發(fā)現(xiàn)的hexacoordinate?globin超家族的成員,該家族的成員在動物,藍細菌及植物中都有表達。研究表明,該蛋白家族的一些成員,可以清除機體內的毒素,例如氧化亞氮(nitric?oxide),過氧化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以及氫過氧化物(hydrogen?peroxide)。Ruian?Xu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了在大鼠的肝星狀細胞中過表達cytoglobin可以緩解氧化壓力,抑制肌成纖維樣母細胞的分化,同時減少細胞外基質的沉降。
細胞珠蛋白可以從動物和人的細胞組織中提取得到,但是可獲得量極少,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因此,學者們將研究方向轉向了原核表達。眾所周知,真核生物中的大部分功能蛋白在表達后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修飾折疊形成高級結構才具有生物活性,將這類蛋白的基因轉到原核生物中雖然也可獲得一級結構相同的蛋白質,但是原核生物中缺少蛋白修飾折疊所需的工具,往往所得的蛋白質由于不具備正確折疊的高級結構而導致其生物活性較低甚至喪失生物活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方醫(yī)科大學,未經(jīng)南方醫(yī)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4055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