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牛蒡豆豉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34378.2 | 申請日: | 2009-08-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4754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2-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勇 |
| 主分類號: | A23L1/214 | 分類號: | A23L1/214;A23L1/202;A23L1/22;A23L1/221;A23L1/29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1700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牛蒡 豆豉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牛蒡豆豉為主料做成的一種牛蒡豆豉食品。
背景技術
目前,在我們江蘇豐縣地區,由于專利新產品打溝機的推廣普及,開 挖又深又窄的種植牛蒡的深溝的難度,被輕而易舉的解決了,再加上我們地 區特別具有適宜牛蒡生長的沙質土壤,使得長棍形的牛蒡得以大面積的豐 收,但是,由于出口等條件的制約,使得這種營養豐富的經濟作物卻沒有得 到很好的開發,對此,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目前種植牛蒡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牛蒡豆豉食 品,該牛蒡豆豉,不僅可以大大的提升這一寶貴的經濟農作物的經濟價值, 提高種植牛蒡農民的經濟收入,并且,還可以很好的給人們提供一種耐儲存, 又營養豐富的食品新品種。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具體方案是:該牛蒡豆豉主要主料為: 鹽津牛蒡丁;輔料:一級色拉油、豆豉、醬花生仁、芝麻、辣椒、生姜末、 香辛料、蔗糖、助鮮劑及增香劑組成;其特征在于:主料:鹽津牛蒡丁40%; 輔料:一級色拉油18%、豆豉20%、醬花生仁10%、芝麻、辣椒、生姜末、 香辛料共3%、蔗糖8%、助鮮劑及增香劑共1%,其中各個原料的百分比精 度分別為正負5%,并且其各個原料的百分比總和為100%。
其制作工藝是:將主料鹽津牛蒡丁、浸泡、護色、脫鹽瀝水,把色拉 油入鍋大火燒,使油溫升至175℃~185℃時,放入輔料生姜末、芝麻、辣 椒、香辛料炸出香味,隨即倒入鹽津牛蒡丁、豆豉、醬花生仁炒制,待料溫 升至80℃~90℃時,恒溫10分鐘~15分鐘,加入蔗糖、助鮮劑及增香劑定 味,出鍋后,趁熱秤量灌裝,并封好瓶蓋,置入蒸氣排氣箱,常壓下排氣 10分鐘~15分鐘后,立即密封瓶蓋,隨后置入100℃沸水中殺菌15分鐘~ 25分鐘,殺菌結束后,逐漸冷卻瓶溫至30℃~35℃,再移入觀察室待檢, 3~5天后,檢驗淘汰不合格品,正品包裝,即為成品。
其有益效果是:該牛蒡豆豉,不僅可以大大的提升這一寶貴的經濟農作 物的經濟價值,提高種植牛蒡農民的經濟收入,并且,還可以很好的給人們 提供一種耐儲存,又營養豐富的食品新品種。
具體實施例
一、以制成100公斤的成品牛蒡豆豉為準計算,該牛蒡豆豉甜度為偏輕 型,主料:選優質鹽津牛蒡丁40公斤;輔料:一級色拉油18公斤,豆豉 22公斤,醬花生仁10公斤,芝麻、辣椒、生姜末、香辛料共3公斤,蔗糖 6公斤,助鮮劑及增香劑共1公斤。
其制作工藝是:把主料鹽津牛蒡丁、浸泡、護色、脫鹽瀝水,把一級 色拉油入鍋大火燒,使油溫升至180℃時,放入輔料生姜末、芝麻、辣椒、 香辛料炸出香味,隨即倒入鹽津牛蒡丁、豆豉、醬花生仁炒制,待料溫升至 85℃時,恒溫10分鐘,加入蔗糖、助鮮劑及增香劑定味,出鍋后,趁熱秤 量灌裝,并封好瓶蓋,置入蒸氣排氣箱,常壓下15分鐘后,立即密封瓶蓋, 隨后置入100℃沸水中殺菌20分鐘,殺菌結束后,逐漸冷卻瓶溫至35℃, 再移入觀察室待檢,4天后,檢驗淘汰不合格品,正品包裝,即為成品。
二、以制成100公斤的成品牛蒡豆豉為準計算,該牛蒡豆豉為偏甜型, 主料:選優質鹽津牛蒡丁40公斤;輔料:一級色拉油18公斤,豆豉20公 斤,醬花生仁10公斤,芝麻、辣椒、生姜末、香辛料共3公斤,蔗糖8公 斤,助鮮劑及增香劑共1公斤。
其制作工藝是:把主料鹽津牛蒡丁、浸泡、護色、脫鹽瀝水,把一級 色拉油入鍋大火燒,使油溫升至180℃時,放入輔料生姜末、芝麻、辣椒、 香辛料炸出香味,隨即倒入鹽津牛蒡丁、豆豉、醬花生仁炒制,待料溫升至 85℃時,恒溫10分鐘,加入蔗糖、助鮮劑及增香劑定味,出鍋后,趁熱秤 量灌裝,并封好瓶蓋,置入蒸氣排氣箱,常壓下15分鐘后,立即密封瓶蓋, 隨后置入100℃沸水中殺菌20分鐘,殺菌結束后,逐漸冷卻瓶溫至35℃, 再移入觀察室待檢,4天后,檢驗淘汰不合格晶,正品包裝,即為成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勇,未經張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3437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