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CNG汽車的氣瓶固定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158176.X | 申請日: | 2008-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38531Y | 公開(公告)日: | 2009-11-04 |
| 發明(設計)人: | 徐偉;陳德利;金先揚;余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15/07 | 分類號: | B60K15/07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麗 |
| 地址: | 201501***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cng 汽車 固定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CNG汽車的氣瓶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石油資源的不斷減少,替代燃料汽車不斷涌現,CNG汽車就是其中之一。CNG汽車是指以壓縮天然氣(Compressed?Natural?Gas,CNG)替代常規汽油或柴油作為汽車燃料的汽車。目前,國內外有天然氣管網條件的地區均以發展CNG汽車為主。
CNG汽車與常規汽油相比的優點在于:1、燃料費用,運輸成本降低;2、比燃油安全性高,因為天然氣的自燃溫度較汽油高,且天然氣相對空氣的比重僅為0.6~0.7。一旦泄漏,可在空氣中迅速擴散,不易在戶外聚集達到爆炸極限,同時天然氣是非致癌、無毒、無腐蝕性的;3、天然氣燃料抗暴性能好,天然氣的抗暴性相當于汽油的辛烷值在130左右,而目前使用的汽油辛烷值最高僅在96左右,所以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不需添加劑;4、CNG汽車具有很好的環保效果,使用CNG替代汽油作為汽車燃料,可使CO排放量減少97%,CH化合物減少72%,NO化合物減少39%,C02減少24%,S02減少90%,噪音減少40%。而且CNG不含鉛、苯等制癌的有毒物質;5、CNG汽車的發動機的維修周期比現有汽油汽車可延長20%以上,潤滑油更換周期延長到1.5萬公里。
由于CNG汽車主要使用由甲烷構成的天然氣用作汽車燃料,因此,需要將天然氣燃料在25Mpa左右的壓力下儲存在車內類似于油箱的高壓氣瓶內。CNG汽車的天然氣加注過程為:在CNG汽車站將0.3Mpa至0.8Mpa低壓天然氣經過天然氣壓縮機升壓到25Mpa,由順序控制盤控制,按高、中、低壓順序儲存到儲氣鋼瓶組,再由加氣機向汽車鋼瓶中加注,汽車鋼瓶中的高壓天然氣氣再經過減壓裝置減壓后形成燃氣混合氣向發動機供氣。
從上述描述可知,CNG汽車中的氣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裝置。將氣瓶安裝在CNG汽車中需要固定裝置,例如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第200620129677.6號公開了一種CNG汽車的加固裝置。而這樣的固定裝置不能夠完全穩定地將氣瓶固定在CNG汽車中,在高速撞擊下,氣瓶有脫離的危險,這成為了CNG汽車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CNG汽車的氣瓶固定裝置,可以穩定地將氣瓶固定在CNG汽車中。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CNG汽車的氣瓶固定裝置,包括鋼帶和與所述鋼帶連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設有四個以上定位螺孔,所述定位螺孔既平均分布在通過所述固定板中心且平行于所述鋼帶長度方向的平面兩側,又平均分布在通過所述固定板中心且平行于所述鋼帶寬度方向的平面兩側。
可選地,所述鋼帶面向氣瓶的一面設有緩沖層。
可選地,所述固定板上設有四個定位螺孔,其中分布在通過所述固定板中心且平行于所述鋼帶長度方向的平面兩側的定位螺孔間距小于分布在通過所述固定板中心且平行于所述鋼帶長度方向的平面兩側的定位螺孔間距。
可選地,還包括連接件,所述連接件是由圓弧形的上凹面兩個寬邊沿相同方向長出側壁形成的凹形結構,兩個側壁遠離上凹面的一段由下平面連接,連接件的下平面與所述固定板連接,連接件的兩個側壁與所述鋼帶連接。
可選地,還包括輔助連接器,所述輔助連接器的形狀是在長條形的主體的兩端垂直或接近垂直長出兩個端片的形狀,其中一個端片用于與所述連接件連接,而另一個端片用于與所述鋼帶連接。
可選地,所述的固定裝置具有兩套以上的鋼帶及相應的支架。
可選地,所述鋼帶的一端與所述支架用螺栓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CNG汽車的氣瓶固定裝置的固定板上設有四個以上定位螺孔,螺孔既平均分布在通過固定板中心且平行于鋼帶長度方向的平面兩側,又平均分布在通過所述固定板中心且平行于鋼帶寬度方向的平面兩側,可以穩定地固定氣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CNG汽車的氣瓶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中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氣瓶固定裝置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個實施例中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CNG汽車的氣瓶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未經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5817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