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油位報警器轉接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52313.9 | 申請日: | 2008-08-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55224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6-10 |
| 發明(設計)人: | 楊曉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7/04 | 分類號: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雷紹寧 |
| 地址: | 200444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報警器 轉接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接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連接油位報警器和減速箱壁上的開口的轉接裝置。
背景技術
在港機設備中,大部分的變速箱都裝有液位計,點檢人員通過液位計的顯示可以了解減速箱內潤滑油的油位情況,但是在作業過程中如遇設備故障,導致漏油,操作人員無法及時發現,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現有市場上的油位報警器可以在油位達到設定數據時,及時報警,但現有油位報警器產品無法直接裝到使用液位計的減速箱上,所以無法直接把減速箱的液位計直接替換成油位報警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將油位報警器與減速箱壁上的開口連接起來的油位報警器轉接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油位報警器轉接裝置,包括一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和一油位報警器連接部,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的一端面和油位報警器連接部緊密固定連接,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的另一端為圓柱形并在其外圓面上設置外螺紋,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內設置一進油孔,油位報警器連接部上設置一出油孔,出油孔內設置內螺紋,進油孔與出油孔通過一連接通道相連通。
優選的是,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與所述油位報警器連接部采用焊接連接方式。
作為上述方案的優選方案,進油孔與所述出油孔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
作為上述方案的優選方案,油位報警器連接部采用圓柱體或長方體。
優選的是,進油孔與出油孔的中心線不在一條直線上。
作為上述方案的優選方案,油位報警器連接部采用長方體。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油位報警器轉接裝置將開口大小不相配合的油位報警器與減速箱液位計連接起來,使油位報警器安裝在減速箱上成為可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如下:
1、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2、油位報警器連接部
11、外螺紋???????????????????12、進油孔
21、出油孔???????????????????22、連接通道
23、內螺紋???????????????????24、塞子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圓柱形的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1和一個油位報警器連接部2,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1的端面和油位報警器連接部2的側面緊密固定連接,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1的外圓面上設置外螺紋11,該外螺紋11與減速箱液位計的開口相配合連接。
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1的軸向上設置一進油孔12,油位報警器連接部2上設置一出油孔21,在出油孔21與進口孔之間設置連接通道22將二者連通。出油孔21內設置內螺紋23,與油位報警器的接口相配合。減速箱液位計連接部1與油位報警器連接部2采用焊接連接方式,采用圈焊防止漏油。
根據油位報警器的接口與減速箱液位計接口是否在同一水平軸上,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兩個實施例。
實施例一如圖1和圖2所示。油位報警器與減速箱液位計接口不在同一水平軸上,本實用新型采用圖所示的實施例。進油孔12與出油孔21不在同一水平軸上。油位報警器連接部2采用長方體。進油孔12與出油孔21的連接通道22設置為一水平通道和一豎直通道,水平通道連通在豎直通道的中部位置,豎直通道與外部相連通,豎直通道口部設置了一個塞子24,塞子24與與豎直通道為螺紋連接。水平通道與進油孔12相連通,豎直通道與出油孔21相連通。
實施例二如圖3和圖4所示。油位報警器與減速箱液位計接口在同一水平軸上,進油孔12與出油孔21的中心線也在同一水平軸上。在進油孔12與出油孔21之間只需一水平通道連通即可。油位報警器連接部2可以采用圓柱體或者長方體。
根據油位報警器與減速箱液位計的接口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本實用新型,很好地實現了油位報警器與減速箱液位計的連接。所有相類似的減速箱都可以安裝,只要根據減速箱液位計的接口型號,對本實用新型的加工尺寸稍作改動即可以,故應用范圍較廣,加工也很方便。
通過本實用新型增設了油位報警器之后,當減速箱的油位達到設定值時可以及時報警,避免出現油位過低的現象,減少設備的損傷。
上述設計實例僅用于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并不構成對權利要求范圍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其他實質等同手段,均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未經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5231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