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分子設計的結合藻藍膽素PCB的藻紅藍蛋白β亞基類熒光蛋白及其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219673.0 | 申請日: | 2008-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597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6-30 |
| 發明(設計)人: | 夏坤;佟順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天寶頌原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K14/405 | 分類號: | C07K14/405;C07K19/00;C12N15/31;C12N15/62;C12N15/63;G01N33/52;G01N33/543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南鋒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劉媖 |
| 地址: | 510663 廣東省廣州市科學***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分子 設計 結合 藻藍膽素 pcb 藻紅藍 蛋白 亞基類 熒光 及其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本發明涉及一種分子設計的結合藻藍膽素PCB的藻紅藍蛋白beta亞基類熒光蛋白及其應用,屬于生物技術中色素蛋白質材料領域,具體涉及分子設計的結合藻藍膽素PCB的藻紅藍蛋白beta亞基類熒光蛋白、其與鏈霉親和素形成的融合蛋白及其突變體,以及利用此融合蛋白檢測可溶性抗原或抗體的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藻膽蛋白(phycobiliprotein)是藍藻和紅藻光合作用捕光復合物的功能組分。根據其吸收光譜和熒光光譜特征,藻膽蛋白可以分為藻紅蛋白(phycoerythrin,簡稱CPE)、藻紅藍蛋白(phycoerythrocyanin,簡稱PEC)、藻藍蛋白(phycocyanin,簡稱CPC)和變藻藍蛋白(allophycocyanin,簡稱APC)。CPE、PEC、CPC和APC含alpha和beta亞基,每個亞基中藻膽色素(phycobilin)通過硫醚鍵與藻膽蛋白脫輔基蛋白(apo-phycobiliprotein)半胱氨酸殘基的巰基共價結合,其種類及其與脫輔基蛋白的相互作用決定藻膽蛋白的光譜性質。藻膽色素與脫輔基蛋白共價結合形成特定的構象,使得CPE主要吸收約560nm的可見光,發射約580nm的熒光;PEC吸收約570nm的可見光,發射約630nm的熒光;CPC吸收約620nm的可見光,發射約640nm的熒光;APC吸收約650~660nm的可見光,發射約660~670nm的熒光。CPE結合的輔基色素為藻紅膽素(phycoerythrobilin,簡稱PEB);PEC的alpha亞基結合的輔基色素為藻紫膽素(phycoviolobilin,簡稱PVB);PEC的beta亞基結合的輔基色素為藻藍膽素(phycocyanobilin,簡稱PCB);CPC和APC結合的輔基色素都為藻藍膽素PCB。
可以從藻類中提取得到藻紅藍蛋白,并分離出其alpha和beta亞基,alpha亞基的80位半胱氨酸殘基通過硫醚健共價結合藻藍膽素PCB,beta亞基82位和153位半胱氨酸殘基分別通過硫醚健共價結合藻藍膽素PCB;也可以通過基因工程利用大腸桿菌進行生產。PEC的alpha亞基可以通過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菌來生產(TooleyAJ,GlazerAN.Biosynthesis?of?thecyanobacterial?light-harvesting?polypeptide?phycoerythrocyanin?holo-alpha?subunit?in?aheterologous?host.J?Bacteriol.2002;184(17):4666~4671)。PEC的beta亞基也可以通過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菌來生產。我們發現,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得到藻紅藍蛋白beta亞基82位結合藻藍膽素PCB的熒光蛋白,其光譜性質與天然藻紅藍蛋白不同(如圖1、圖2所示),同時還可以對其肽鏈氨基酸進行突變、進行有益的標記。
鏈霉親和素可以跟生物素特異結合,通過鏈霉親和素-生物素系統,可以實現信號放大作用,提高檢測靈敏度。目前鏈霉親和素-生物素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生物學檢測和醫療檢測等領域。目前主要是通過化學交聯實現鏈霉親和素對目標的標記。本發明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把鏈霉親和素基因和藻紅藍蛋白亞基脫輔基蛋白基因拼接后克隆于表達載體,可以在大腸桿菌內表達得到鏈霉親和素和藻紅藍蛋白亞基脫輔基蛋白的融合蛋白,直接實現鏈霉親和素和藻紅藍蛋白亞基脫輔基蛋白的連接;通過藻膽蛋白beta裂合酶能催化藻藍膽素與藻紅藍蛋白亞基脫輔基蛋白及其同源蛋白質共價結合,從而生成具有優良熒光性質的鏈霉親和素標記的結合PCB的藻紅藍蛋白類熒光蛋白質(其光譜如圖3、圖4所示)。此蛋白可直接應用于免疫熒光檢測等領域。
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它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Coons等于1941年首次采用熒光素進行標記而獲得成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天寶頌原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天寶頌原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21967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高效螺旋槽套管式余熱回收器
- 下一篇:廻轉窯體工藝過程參數檢測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