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自動變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810085337.1 | 申請日: | 2008-03-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70808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24 |
| 發明(設計)人: | 河口高輝;新祖良秀 | 申請(專利權)人: | 加特可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16H61/00 | 分類號: | F16H61/00;F16H61/12;F16H59/48;F16H59/70;F16H59/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景剛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動變速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檢測有級式自動變速器中聯鎖的產生的控制。
背景技術
自動變速器中,選擇性地將多個摩擦元件聯接或釋放,通過組合摩擦元件的聯接釋放狀態,由此實現規定的變速級。
但是,若沿聯接方向驅動摩擦元件的執行器即閥卡住、或摩擦元件一直聯接而粘著時,未同時聯接的摩擦元件發生聯接。由此,產生所謂的聯鎖,導致駕駛者無意圖的急減速。
因此,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如下的技術,即,在各摩擦元件的動作液壓回路中設置液壓傳感器,在不輸出應供給液壓的信號而供給液壓時,判斷為產生了聯鎖。另外,也考慮在變速中車輛的前后加速度的變化量達到規定值以上時判斷為發生了異常。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1-165056號公報
但是,當在各摩擦元件的液壓回路中設置液壓傳感器時,零件數量增加,液壓控制裝置大型化。特別是當摩擦元件的數量因變速級的多級化而增加時,該問題更加顯著。另外,受液壓震動的影響,液壓開關導通動作,從而導致頻繁地錯誤判斷聯鎖的產生。
另一方面,由車輛的前后加速度的變化量檢測聯鎖時,例如考慮由輸出軸轉速單位時間的變化量檢測前后加速度,但當驅動輪自滑動(スリツプ)狀態急速轉移到夾緊(グリツプ)狀態時,輸出軸轉速急劇降低,因此,外表上判斷發生了急減速而錯誤地判斷為聯鎖。另外,即使不使用檢測前后加速度的傳感器,車輛在行駛中急上坡(特別是牽引車)、或進入到水溝中時,車輛的行駛阻力急劇增大,而產生急減速,因此,可能錯誤地判斷為發生了聯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防止自動變速器的聯鎖的誤判斷,可靠地判斷聯鎖的發生。
本發明的自動變速器,具有行星齒輪和多個摩擦元件,通過基于聯接指令來切換多個摩擦元件的聯接狀態或釋放狀態,實現指令變速級,其中,具備:檢測車輛的減速度的減速度檢測機構;檢測自動變速器的實際傳動比的傳動比檢測機構;聯鎖判斷機構,用以判斷是否發生了聯鎖,該聯鎖為:在指令變速級中多個摩擦元件中未被輸出聯接指令的一個以上的摩擦元件成為聯接狀態的情況,聯鎖判斷機構在自動變速器非變速時,基于車輛的減速度、及指令變速級與實際傳動比的關系來判斷是否發生了聯鎖。
根據本發明,在未輸出聯接指令的一個以上的摩擦元件成為聯接狀態的聯鎖產生時,著眼于自動變速器內部的平衡破壞的情況,基于車輛的減速度、及指令變速級與實際傳動比的關系來判斷是否產生了聯鎖,因此,在供給向摩擦元件的液壓回路中不設置傳感器就能夠檢測聯鎖,且可減少零件數量。另外,在車輛減速度的基礎上,基于指令變速級與實際傳動比的關系判斷聯鎖,因此,在車輛進入水溝時及牽引時等,可防止誤判斷,從而能夠高精度地檢測聯鎖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的構成的概要圖;
圖2是表示CVU的液壓回路的回路圖;
圖3是表示每個變速級的各聯接元件的聯接狀態的聯接表;
圖4是表示各變速級的各旋轉部件的旋轉狀態的共線圖;
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ATCU進行的聯鎖判斷控制的流程圖;
圖6是在聯鎖檢測后的暫時自我保護控制中對應各變速級表示釋放的摩擦元件的表;
圖7是表示聯鎖判斷控制的概要的時間圖;
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ATCU進行的傳動比異常判斷控制的流程圖。
附圖標記說明
G1?第一行星齒輪
G2?第二行星齒輪
G3?第三行星齒輪
G4?第四行星齒輪
B1?前制動器
B2?低速制動器
B3?2346制動器
B4?倒擋制動器
C1?輸入離合器
C2?直接離合器
C3?H&LR離合器
Input?輸入軸
Output?輸出軸
5??第一車速傳感器(第一轉速檢測機構)
8??第二車速傳感器(第二轉速檢測機構)
9A?制動器開關(制動器操作檢測機構)
9B?駐車制動器開關(制動器操作檢測機構)
20?ATCU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等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加特可株式會社,未經加特可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8533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