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牛肝菌毒素處理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58079.8 | 申請日: | 2008-01-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4884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27 |
| 發明(設計)人: | 桂明英;朱萍;郭永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23L1/015 | 分類號: | A23L1/015;A23L1/28 |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劉明哲 |
| 地址: | 650223***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牛肝菌 毒素 處理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野生牛肝菌的加工方法,屬于食品加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屬于食品加工范疇。
背景技術
牛肝菌是擔子菌中牛肝菌屬(Boletus)多種牛肝菌的統稱,是主要的野生食用菌,目前還未能在人工栽培的條件下大量獲得子實體。
大多數牛肝菌無毒且味道鮮美,少數牛肝菌為有毒菌或條件可食菌。在我國已知可食的199種牛肝菌中,具有一定毒性的約為34種,占17.8%,它們與普通食用蘑菇很難區別,易誤食引起中毒。
近幾年,國外對牛肝菌引起中毒的機理進行了一些研究,如Ennamany等認為牛肝菌中毒可能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毒肽所致;Alonso等認為,牛肝菌中毒引起的腎損傷,可能是由于牛肝菌有富集金屬汞的能力所致。在國內對牛肝菌引起中毒的機理尚無報道,家庭食用一般是通過炒制去毒,具有嚴格的烹調要求,因此每年均有數量不等的食用牛肝菌中毒事件發生。因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無大規模生產。現產業化去毒技術尚無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產業化去除牛肝菌毒素處理的方法,克服野生牛肝菌必須通過嚴格的烹調才能食用的局限。該發明方法快速、可行、成本低。這種方法包含下述步驟: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其步驟為:
1、原料選擇:選擇無病蟲害鮮牛肝菌,經清洗、切片、整形形成新鮮牛肝菌片;
2、毒素處理:通過物理方法對牛肝菌的毒素進行處理;
方法①:微波處理
用微波爐處理0.5kg/kW,微波時間為7-10分鐘,3-5分鐘翻盤一次。
方法②:加熱處理
用蒸汽蒸1-3kg/m2,蒸10-15分鐘。
方法③:鈷60輻照
用1-2.5kGy劑量進行輻照。
方法④:紫外線照射
用100-400nm的紫外線照射1-3kg/m2的牛肝菌片,照射10-15分鐘。
方法⑤:紅外線照射
用250-1000W的紅外線照射1-3kg/m2的牛肝菌片,照射8-15分鐘。
3、毒素處理后:勿需冷卻,直接進入下道工序。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分離提取常見可食牛肝菌或有毒牛肝菌所含毒素,通過毒理學實驗對其急性、亞急性毒性、中毒機理進行研究,提出影響它們安全性的可能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通過化學、物理等方法處理牛肝菌,物理方法包括:加熱、微波、輻照、紅外線、紫外線等,化學的方法包括:堿處理、酸處理等。從得到的產品的感官指標、食用安全性、消費者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考慮,通過物理方法對牛肝菌的毒素進行處理是較好的方法。本技術是利用高溫反復穿透式或波的磁場作用破壞牛肝菌中的毒素,利用毒素處理技術,人們再不受對烹調知識認識的限制就可吃到新鮮美味的野生“山珍”。第一,保證食用安全,為消費者健康提供保障。第二,滿足市場需求,擴大市場消費量。第三,企業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實例一:
選擇無病蟲害的新鮮牛肝菌,清洗干凈,切成4~6mm厚的片狀,用功率為1.8kW的微波爐進行毒素處理,物料量為0.9kg/次,微波時間為7分鐘,3分鐘翻盤一次。
實例二:
選擇無病蟲害的新鮮牛肝菌,清洗干凈,切成4~6mm厚的片狀,用功率為40kW的工業微波爐進行毒素處理,物料量為20kg/次,微波時間為10分鐘,4分鐘翻盤一次。
實例三:
選擇無病蟲害的新鮮牛肝菌,清洗干凈,切成4~6mm厚的片狀,用功率為20kW的工業微波爐進行毒素處理,物料量為10kg/次,微波時間為8分鐘,4分鐘翻盤一次。
實例四:
選擇無病蟲害的新鮮牛肝菌,清洗干凈,切成4~6mm厚的片狀,用4m2的蒸爐蒸4kg牛肝菌片進行毒素處理,蒸10分鐘。
實例五:
選擇無病蟲害的新鮮牛肝菌,清洗干凈,切成4~6mm厚的片狀,用4m2的蒸爐蒸12kg牛肝菌片進行毒素處理,蒸15分鐘。
實例六:
選擇無病蟲害的新鮮牛肝菌,清洗干凈,切成4~6mm厚的片狀,用4m2的蒸爐蒸8kg牛肝菌片進行毒素處理,蒸13分鐘。
實例七:
選擇無病蟲害的新鮮牛肝菌,清洗干凈,切成4~6mm厚的片狀,用1kGy劑量進行輻照。
實例八: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未經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5807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