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車門鎖機構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810045638.1 | 申請日: | 2008-07-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8717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3-18 |
| 發(fā)明(設計)人: | 尹衛(wèi)紅;張驚濤;崔德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成都成工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5B65/12 | 分類號: | E05B65/12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標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 荔 |
| 地址: | 610000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門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門鎖機構,特別是連桿機構的車門鎖機構。
背景技術
在施工機械中,由于門鎖控制與鎖止機構分離,兩機構之間普遍采用兩根連桿機構連接控制,即門鎖控制的把手和鑰匙各自分別通過一個連桿機構來控制鎖止機構的運動,結構復雜。如圖1、圖3所示,在鑰匙18為開啟狀態(tài)時,拉動把手19,通過拉桿一3拉動連桿三4后,再通過連桿三4壓鎖止機構連桿五7,實現門鎖的開啟。當需要鎖時,將鑰匙18轉動后,如圖2所示,通過連桿二2帶動拉桿二5,拉桿二5再帶動連桿四6轉動,連桿四6推開連桿三4,此時再通過把手19、拉桿一3、拉動連桿三4時,連桿三4的轉動不會再壓鎖止機構連桿五7,實現鎖門。從其結構來看,開關總共會經過多個連桿、拉桿的相互作用才能實現開關功能,不僅結構復雜、成本高、安裝困難,而且增加了傳動的不可靠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針對普通門鎖的上述弊端,提供一種在門鎖、把手與鎖止機構之間只采用一個連桿機構的車門鎖機構,將原來鎖機部分的鎖止方式通過結構的變化移到鑰匙把手處。
如圖3、圖5所示,本發(fā)明門鎖機構由連桿一11、間接連桿二12、鎖止拉桿13、鎖止連桿三14、把手19和鑰匙18組成。車門外的把手19與車門內的連桿一11的一端連接,連桿一11的另一端與鎖止拉桿13連接,鎖止拉桿13控制鎖止連桿三14,鎖止連桿三14與鎖止機構連接。車門外的鑰匙18通過在鎖孔內的轉動帶動間接連桿二12轉動,間接連桿二12控制連桿一11的轉動,連桿一11通過控制鎖止拉桿13、鎖止連桿三14使鎖止機構開啟或關閉;鎖止拉桿13和間接連桿二12分別在連桿一(11)的兩側。
這樣,無論是用把手19打開車門,還是鑰匙18開、鎖車門,都是通過連桿一11、鎖止拉桿13這個連桿機構來控制鎖止機構實現的。
本發(fā)明減少了一個連桿機構,不僅使傳動更加可靠,而且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使用壽命,便于安裝。
附圖說明
圖1普通門鎖機構開啟狀態(tài)結構圖。
圖2普通門鎖機構關閉狀態(tài)結構圖。
圖3本發(fā)明門鎖機構開啟狀態(tài)的結構圖。
圖4本發(fā)明門鎖機構關閉狀態(tài)的結構圖。
圖5門鎖機構的車門把手和鑰匙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圖5所示,本發(fā)明門鎖機構由連桿一11、間接連桿二12、鎖止拉桿13、鎖止連桿三14、把手19和鑰匙18組成。車門外的把手19與車門內的連桿一11的一端連接,連桿一11的另一端與鎖止拉桿13連接,鎖止拉桿13控制鎖止連桿三14,鎖止連桿三14與鎖止機構連接。車門外的鑰匙18通過在鎖孔內的轉動帶動間接連桿二12轉動,間接連桿二12控制連桿一11的轉動,連桿一11通過控制鎖止拉桿13、鎖止連桿三14使鎖止機構開啟或關閉;鎖止拉桿13和間接連桿二12分別在連桿一11的兩側。
如圖3所示,車門鎖機構中的連桿一11是通過自身的轉動來帶動鎖止拉桿13運動。
鑰匙18帶動間接連桿二12轉動,當處于開啟狀態(tài)時,如圖3所示,間接連桿二12遠離連桿一11,連桿一11可以自由轉動,并通過鎖止拉桿13、鎖止連桿14使鎖止機構開啟或關閉;當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如圖4所示,間接連桿二12推動連桿一11,使連桿一11處于特定的位置,此時連桿一11不能自由轉動,通過鎖止拉桿13、鎖止連桿14使鎖止機構只能關閉。
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發(fā)明的構思范圍內,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描述,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還可作出一些顯而易見的改變,但這些改變均應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成都成工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四川成都成工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4563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