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發動機中冷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31464.1 | 申請日: | 2007-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33280Y | 公開(公告)日: | 2008-10-15 |
| 發明(設計)人: | 朱永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B29/04 | 分類號: | F02B29/04 |
| 代理公司: | 蕪湖安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蔣光恩 |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機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構造的技術領域,涉及汽車發動機的換氣系統,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動機中冷系統。
背景技術
發動機采用渦輪增壓技術后,增壓后的進氣溫度非常高,大部分都在150℃度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講不但影響進氣量,還增大了燃油消耗,而且增加了發動機的熱負荷和機械負荷,給增壓技術的普遍應用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現在一般的解決辦法是在渦輪增壓發動機中采用中冷器冷卻增壓氣流的技術。中冷器是彌補渦輪增壓式發動機缺陷的產物,它位于渦輪增壓器和發動機空氣入口之間,其作用是降低經渦輪增壓后的空氣進氣溫度,提高進氣密度,從而提高發動機單位體積功率,降低燃油消耗和有害物質的排放。
目前,采用空氣冷卻中冷器的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由于空間上的約束,空氣冷卻中冷器體積不能過大,其散熱量是有限的,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其散熱性能受到很大干擾;同時必須布置于冷空氣易到達處,布置空間要求高。
另外,采用發動機冷卻液的水空中冷系統,其優點在于散熱穩定;缺點由于受冷卻液溫度的限制,中冷后的增壓空氣很難達到較低的溫度(如80℃以下);同時由冷卻液帶走的這部分熱量,還要通過水箱散發到大氣中,無形之中增加了冷卻系統水散熱器的負擔,而且從傳熱過程來看它是二次傳熱,整體的傳熱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發動機中冷系統,其目的是提高中冷器的冷卻效果并使其更易于在車內的空間布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所提供的這種發動機中冷系統,設置在采用渦輪增壓的發動機上,在增壓渦輪至發動機進氣口之間的增壓空氣流通管路上,設中冷器,在所述的發動機中冷系統中,設冷卻水獨立循環回路,所述的中冷器設在該回路中,其冷卻方式為通過該回路進行循環的冷卻水冷卻。
為使本實用新型更加完善,還進一步提出了以下的更為詳盡和具體的技術方案,以獲得最佳的實用效果,更好地實現發明目的:
冷卻水獨立循環回路的各構件連接順序:在所述的冷卻水獨立循環回路的冷卻水管路上依次設置附加水箱、附加水泵、中冷器、低溫散熱器,再回到附加水箱。
中冷器中的冷卻水管路的結構技術方案:所述的冷卻水獨立循環回路穿過中冷器的管路為多個并聯連接的細水管,所述的每個細水管為連續多道彎曲狀,其外表設有多個吸熱片。????
低溫散熱器的結構技術方案:所述的低溫散熱器為多個并聯連接的細水管,所述的每個細水管為連續多道彎曲狀,其外表設有多個散熱片。
低溫散熱器的位置設置技術方案:所述的低溫散熱器布置在整車前端的吸風口處。
冷卻風扇的位置設置技術方案:在所述的發動機中冷系統中設冷卻風扇,其位置在低溫散熱器外側朝向吸風口相反的一側,所述的冷卻風扇的風向為從吸風口吸風。
增壓壓力傳感器的位置設置技術方案:在所述的增壓空氣流通管路上設置增壓壓力傳感器,其位置在中冷器的出氣口外的管路上,并通過信號線路與發動機電控單元連接。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采用冷卻水獨立循環,中冷器體積減小,內部結構可簡單化,縮短增壓空氣流通管路,冷卻氣流阻力減小,減小了中冷系統壓力損失;中冷器可布置在冷空氣難到達的區域,降低了中冷器的空間布置要求;水循環散熱穩定,中冷器出氣溫度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制造成本低、系統冷卻效率高、壓力損失小、應用范圍廣。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中冷器,2、低溫散熱器,3、附加水箱,4、附加水泵,5、增壓壓力傳感器,6、發動機,7、發動機進氣口,8、發動機排氣口,9、發動機電控單元,10、增壓渦輪,11、消聲器,12、空氣濾清器,13、增壓空氣流通管路,14、冷卻水管路,15、吸風方向,16、冷卻水獨立循環回路,17、冷卻風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藝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3146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