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摩托車后制動鉗與平叉之間的限位機構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23876.0 | 申請日: | 2007-03-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30930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05 |
| 發明(設計)人: | 甘松濤;劉小波;代茂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宗申技術開發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L1/02 | 分類號: | B62L1/02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海華 |
| 地址: | 400039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摩托車 制動 之間 限位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的結構,具體指摩托車后制動鉗與平叉之間的限位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摩托車后制動鉗與平叉的連接關系,如圖1-圖6所示。見圖1、圖2,平叉2的尾端安裝在后輪軸上將后輪3夾在其中,摩托車后制動鉗1通過后碟剎支架4也安裝在后輪軸上。為了防止制動鉗繞后輪軸轉動,后碟剎支架的某一處進行了限位處理,其具體方案為:參見圖6,在后碟剎支架4上沿徑向設有限位槽9;見圖3,同時在平叉側管7內側設有與限位槽9對應的限位柱5,裝配時限位柱5位于限位槽9內,因限位柱5位置固定,從而起到限位作用。從圖2可以看出,由于限位柱5為圓柱形,其與限位槽9為線接觸,在制動時由于力量很大,會產生過大的壓強從而損壞限位部分,影響制動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限位柱5是通過焊接方式固定在平叉側管7上的,但是由于限位柱5與平叉側管7接觸面積小,所以必須將限位柱5與側管7穿通才能保證焊接強度,如圖4所示,但這樣一來平叉側管7兩面都有焊接印跡,會影響外觀。參見圖5,為了保證焊接強度同時解決焊接美觀問題,目前的解決方式是將側管7制作為兩件組合焊接,內部增加一加強板10,但這種結構又存在結構復雜,零件成本高,加工費時耗力,影響生產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便于加工的摩托車后制動鉗與平叉之間的限位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摩托車后制動鉗與平叉之間的限位機構,它包括后制動鉗與平叉,后制動鉗固定在后碟剎支架上,所述后碟剎支架上設有限位柱,在平叉與限位柱對應的側管內側設有限位件,限位件具有沿平叉長度方向的限位槽,限位柱位于限位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柱與后碟剎支架一次性壓鑄成型。限位柱與限位槽面接觸。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后制動鉗的限位由線接觸改為面接觸,接觸面加大,使制動更加可靠,不會因為壓強過大損壞限位部分。
2、限位方式更改,將限位柱改在制動鉗支架上,減小鋁合金支架,降低成本;將限位槽部分改在平叉上,使結構更加簡單,又不會影響外觀。
3、限位件與平叉側管接觸面積較大,可以充分將受力分散,而不至于造成側管變形,不需要在側管內部制作結構,結構簡化,易于加工。
附圖說明
圖1—現有技術結構示意圖;
圖2—圖1的A-A剖視圖;
圖3—現有技術平叉結構示意圖;
圖4—圖3的B-B剖視圖;
圖5—圖4的另一種結構圖;
圖6—現有技術制動鉗結構示意圖;
圖7—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8—圖7的C-C剖視圖;
圖9—本實用新型平叉結構示意圖;
圖10—圖9的D-D剖視圖;
圖11—本實用新型制動鉗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7、圖8,從圖上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包括后制動鉗1與平叉2,平叉2的尾端安裝在后輪軸上將后輪3夾在其中,后制動鉗1固定在后碟剎支架4一端,后碟剎支架4另一端也安裝在后輪軸上。見圖11,后碟剎支架4上設有限位柱5,所述限位柱5與后碟剎支架4一次性壓鑄成型。在平叉2與限位柱對5應的側管7內側設有限位件6,限位件6橫截面形狀為U型,即限位件6具有一個U形結構的限位槽8,限位槽8的方向沿平叉2長度方向,見圖9、圖10。
為了使后制動鉗1的限位由線接觸改為面接觸,使制動更加可靠,本實施例限位柱5為帶扁方柱體,類似于跑道形狀,見圖11,扁平部分與限位槽8平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宗申技術開發研究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宗申技術開發研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2387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帶有輸送機構的轉爐渣滾筒處理裝置
- 下一篇:臺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