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帶防撞裝置的新型機動車車身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89273.8 | 申請日: | 2007-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64749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17 |
| 發明(設計)人: | 凌建軍;黃鸝 | 申請(專利權)人: | 凌建軍 |
| 主分類號: | B60R19/24 | 分類號: | B60R19/2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34023湖北省荊***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帶防撞 裝置 新型 機動車 車身 | ||
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動車主動式安全防撞方法及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帶防撞裝置的新型機動車車身,不但適合有剛性車架的非承載式車身、而且也適合承載式車身和半承載式車身。
背景技術
汽車自1886年問世以來,給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道路交通事故導致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全世界死于汽車事故的累計人數已超過20世紀死于戰爭的人數,到2006年為止全球因車禍死亡人數累計超過3200萬人,同時導致數億人受傷或致殘。目前全球正在行駛的汽車高達7.2億輛,盡管廣泛采用了安全帶、安全氣囊等安全技術,每年仍有70多萬人死于車禍,1000~1500萬人受傷或致殘,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180億美元。由于占人口優勢的發展中國家的汽車總數在迅速增加,全世界每年死于汽車事故的總人數還將增加,預計到2010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每年將達100萬人,傷殘人數超過1500萬,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超過7000億美元。
有時在交通事故中盡管發生了前部撞擊或追尾,在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保護下,沒有人員傷亡,但卻造成了汽車受損,甚至需要大修、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汽車報廢,給車主和保險公司帶來巨大損失,這是汽車保險費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
汽車交通事故在帶來死亡、傷殘的同時,還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幾乎所有駕車人和乘車人都遇到過因交通事故導致交通癱瘓的局面,從而導致人們無法趕上飛機航班或火車,導致人們上班、開會及商務談判遲到或耽誤。
汽車安全性時刻牽動著政府、企業、保險公司、駕車人、乘車人及家人的心,如何提高汽車的安全性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重大科研課題。
目前汽車最廣泛采用的安全措施就是三點式安全帶和安全氣囊。交通事故統計數據表明:在系好三點式安全帶的情況下,有效保護率可達43%~49%;在僅使用安全氣囊的情況下,有效保護率只有18%;在三點式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雙重保護下,可以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但仍不可避免出現人員傷亡。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氣囊只有在前部撞擊時才能打開,對于發生追尾這樣的交通事故毫無保護作用。
為了保護車內人員的安全,一般小車把車前部和尾部作為塑性變形吸能耗能區,以最大限度地使車內人員所在的空間不變形,但有時仍不能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另外這種方式不適合平頭車。
為此許多人對汽車防撞進行了大量研究,到目前為止已經公開了數百件專利,例如ZL200320119672.1公開了保險桿前伸式汽車自動防撞安全裝置;ZL00205037.4公開了儲能式汽車防撞裝置;ZL03248553.0公開了汽車頭部防碰撞安全裝置;ZL96233407.3公開了汽車防撞擊減震機構;ZL02277281.2公開了追尾防撞裝置;ZL90105824.6公開了汽車碰撞吸能減震保險桿。這些防撞措施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式:利用壓縮彈簧吸能;利用液壓流體缸吸能;采用氣囊或輪胎吸能;或在實施過程中把這些方式進行組合。
這些專利公開的防撞裝置之所以不能得到推廣和應用,其原因是存在以下問題:
1)機動車在撞擊過程中車身都處于壓縮狀態,一方面將導致機動車車身發生變形而損壞,另一方面可能導致駕乘人員的乘座空間受到擠壓,嚴重時可能危急人的生命安全。
2)只能吸能無法耗能,即不能把巨大的能量消耗或部分消耗掉,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汽車劇烈碰撞后可能出現反方向加速度而使車內人員遭受更大的傷害,甚至被拋出車外導致人員傷亡。
3)幾個同時受力的彈簧要么無法吸收巨大的能量,要么無法適應小碰撞。
4)將液壓減震裝置和彈簧減震裝置同時并聯平行連接保險桿和汽車橫梁或大梁,不能同時發揮作用,一般情況下彈簧減震裝置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其原因是流體的壓縮性很小。
5)任何撞擊都會導致汽車受損,致使車主和保險公司承受經濟損失。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凌建軍,未經凌建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8927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