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超輕軌翼懸浮電力飛車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49846.4 | 申請日: | 2007-08-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12898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1-30 |
| 發明(設計)人: | 彭建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彭建成 |
| 主分類號: | B61B13/08 | 分類號: | B61B13/08 |
| 代理公司: | 德陽三星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興雯 |
| 地址: | 618000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輕軌 懸浮 電力 飛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交通運輸領域,具體地說,屬于一種鐵路運輸工具。
背景技術
現在,就世界范圍來說,交通運輸領域用作高速運輸工具的主要是飛機、高速列車、磁懸浮列車。
用作商業運輸的飛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它是利用螺旋槳或渦輪噴氣發動機為動力,利用機翼產生的升力進行飛行的航空運輸器。但是由于飛機要自帶燃油,還需強大的發動機及復雜的控制系統,使得飛機有效載荷僅1/4。例如:我國的運7飛機最大起飛重量為22噸,而最大商載才5.5噸;波音737的起飛重量為65噸,最大商載也才16噸。它們普遍的不足之處在于:
1、有效載荷低,運輸成本高,費用高。
2、必須以不可再生的石油制品為燃料。
3、控制復雜,起飛和降落時風險大。
4、噪音嚴重,有污染、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世界較先進的高速列車在法國,2007年已經創造了時速542km的紀錄;中國也全面推行了時速達200km的高速列車。列車是當前最為安全、廉價且舒適的運輸工具,但也存在兩大不足:
1、機車的重量達200噸左右(韶山4型電力機車自重184噸),運行時全部重量靠軌道承載,固而軌道的修建成本很高、施工難度大,導致修建周期長,投資大;而且要占用大量的耕地。
例如:中國的廣通至大理線僅205km,總投資26.5億元,每公里1290萬元;廣東計劃新建9條鐵路總長2100多公里,總投資1390多億元,每公里達6600多萬元;
2、由于列車屬陸地運輸工具,車輪和軌道的摩擦力是不可克服的,因而不僅提高速度的成本很高,而且提速也是很有限的。
磁懸浮列車克服了車輪與軌道的摩擦,但也有致命的缺點而不能推廣,即:
1、技術和設備復雜而且昂貴,運輸成本較高;
2、該技術盡管利用了電磁原理使得列車懸浮,但懸浮時的反作用力仍由軌道承載,因而使得其軌道建設也不能克服普通高速列車軌道的弊端,即:為了巨大的載荷而致建筑成本極高。
事實上,該技術除在上海有一小段外,全世界另無商載化運作項目。
另外,專利名稱為“動壓式氣墊飛行器”(專利號CN96244949.0)的文獻中也介紹了一種高速運輸工具的技術方案,但其不是成熟技術,實施起來很困難。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現有鐵路運輸成本,減少運輸資源耗費,乘載風險小的高速運輸工具,以滿足市場需求。
本發明具體的技術技術方案是:
一種超輕軌翼懸浮電力飛車,包括有前部的電力牽引機車、飛行商載艙和控制其行駛穩定的尾翼固定器,電力牽引機車通過其固定在尾部的牽引桿與飛行商載艙前部或懸浮翼前部牽引口上的牽引頭固定、但可上下活動的連接;飛行商載艙頂部固定有具有迎角的懸浮翼,中間水平位置有陸行車架與前端的電力牽引機車、后端與尾翼固定器連接,尾部有與尾翼固定器可上下活動連接的尾翼。
所述的電力牽引機車的牽引速度要至少能達到120千米/小時,電力牽引機車至少為一個。
所述的牽引桿前端與陸行車架的前陸行輪支架直接連接,后端與牽引頭前端通過固定銷可上下轉動的卡接;牽引頭后端與牽引口可上下活動連接,活動余量至少為飛行商載艙懸浮高度。
所述飛行商載艙為一個或繞陸行車架中心線對稱的兩個,通過其與頂部焊接或鉚接的懸浮翼連為一體,設置有相應的用于支撐懸浮翼或尾翼的支撐架。
所述用于防止飛行艙在運行中左右搖擺的尾翼固定器的固定桿下部固定在陸行車架的后陸行輪上,上部與尾翼的中間預留孔成左右固定但可上下活動的插接,活動余量為10cm---50cm。
所述懸浮翼迎角為5-25度。
所述飛行商載艙設置有方便乘載對象的門、座位、貨箱及其相關配套設施。
所述該翼懸浮電力飛車是使用含有下述技術要求內容的專用軌道:
1)基礎,用混凝土澆筑成或打樁;
2)支撐柱,為標準混凝土預構件,下部與基礎連接,上部與軌道組合連接,主要用于承載軌道組合和電力牽引機車;
3)軌道組合,為承載梁、軌道、電纜的組合標件,包括
承載梁混凝土構件,用于連接支撐柱和鐵軌,承載軌道和電力牽引機車重量;
軌道,承載≤20t,安裝在支撐梁之上,用于電力牽引車和陸行車架行駛;
電纜,安裝在承載梁上,用于為電力牽引機車提供電源動力。
所述軌道為并行的雙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彭建成,未經彭建成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4984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