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層間粘附力的檢測方法及檢測試片制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044344.2 | 申請日: | 2007-07-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54335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28 |
| 發明(設計)人: | 徐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9/04 | 分類號: | G01N1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逯長明 |
| 地址: | 201203***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粘附 檢測 方法 試片 制作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半導體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層間粘附力的檢測方法及檢測試片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集成電路制造過程中,常需要形成多層的薄膜,且隨著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人們對薄膜的可靠性及使用壽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對薄膜應用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有重要影響的,一層薄膜與相鄰薄膜間的粘附性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成為衡量薄膜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薄膜層間粘附力的檢測方法是四點彎曲法(4-point?bend?test),圖1為現有的層間粘附力檢測試片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硅襯底100上生長第一薄膜101和第二薄膜102,形成待檢測的試片,所謂層間粘附力的檢測就是針對該兩層薄膜101和102間的粘附力的檢測。通常在利用四點彎曲法對其之間的粘附力進行檢測前,還需要在第二薄膜102上生長一層用于保護的第三薄膜103(其可以為介質層),然后,利用環氧樹脂104將該待檢測試片的第三薄膜103與一個襯底(為得到較為準確的檢測結果,該襯底通常為表面未生長薄膜且不帶圖形的硅片)105粘附在一起,形成用于測試第一薄膜101和第二薄膜102之間的層間粘附力的檢測試片。另外,為了檢測方便,還可以在該襯底105背面預先形成開槽109。
圖2為現有的四點彎曲法中的檢測試片與四點間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如圖2所示,將檢測試片放置于四點彎曲法檢測設備的四點110a、110b、110c和110d之間,且令表面具有開槽109的襯底105向下。其中,上面的兩點110c和110d距離檢測試片的中心較近,下面的兩點110a和110b距離檢測試片的中心較遠(或者說相對于上面兩點110c和110d分開得較遠);?且上面兩點110c和110d及下面兩點110a和110b的中心位置均對應于開槽109所處的位置。
圖3為現有的四點彎曲法檢測層間粘附力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開始檢測時,在上面的兩點110c與110d上施加一定的力130,并緩慢增加該力的大小,令檢測試片發生彎曲,直至開槽如圖中120所示完全斷開,兩層薄膜101和102間形成圖中121所示的裂開狀態,此時,根據在上面兩點110c和110d上所施加的力的大小,由公式(1)可以推算得到兩層薄膜101和102之間的粘附力的大小:
結合圖2、圖3理解公式(1)的含義:其中,G為應變能釋放率(Strain?energy?release?rate),其代表了層間粘附力的大小;p為在上面兩點110c和110d上所施加的力的大小,1為上面兩點110c和110d到下面兩點110a和110b之間的距離;b為檢測試片寬度(圖中未示出);h為基體(包括圖中的硅襯底100和第一薄膜101)的厚度;E為基體彈性模量(elastic?modulus?of?the?substrate?material);υ為基體泊松比(Poisson’s?ratio?of?the?substrate)。可以看到,公式(1)中的參數b、E、υ、h均由檢測試片本身的特性而確定,參數l則可以由四點彎曲法測試設備的四點間的距離而確定,因此,根據上面兩點110c和110d所施加的力p的大小就可以得到兩層薄膜101和102之間的粘附力的大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經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4434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油氣井開采溫控變粘酸酸壓裂方法
- 下一篇:一種反光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