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二氧化鈦納米管的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31477.6 | 申請日: | 2007-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82033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5-21 |
| 發明(設計)人: | 李新軍;張玉媛;張開堅;鄭少健;何明興;馮滿枝;黃琮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鐵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1G23/053 | 分類號: | C01G23/053;B01J21/06;B82B3/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莫瑤江 |
| 地址: | 510640廣東省廣州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氧化 納米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催化和信息技術領域,具體地是涉及一種二氧化鈦納米管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1996年,Hoyer?P采用多孔陽極氧化鋁膜模板法成功制得二氧化鈦納米管;1998年,Kasuga?T等人用簡單的水熱合成法成功制得粉末狀“二氧化鈦”納米管,從此拉開了“二氧化鈦”納米管研究的序幕。目前二氧化鈦納米管的制備方法以模板合成法和水熱合成法為主,電化學法、氧化還原法、原子沉積法等也有文獻報道。
通過模板法所得TiO2納米管具有均勻分布、垂直于膜表面、相互平行的密集納米孔,且長度、孔徑和管壁厚可通過電化學手段加以控制。但是該法所制得TiO2納米管的管徑較大(約200nm)、易形成纖維體,并受模板形貌的限制,而且制備過程及工藝復雜。
水熱合成法得到的“二氧化鈦”納米管管壁薄、管徑小、比表面積大,并且這種合成方法比較簡單。因此目前國際上的研究大都采用此類方法。但是這種化學處理法得到的納米管組成有很大差異,主要是由鈦酸或者鈦的其他氧化物組成,即使是在同一樣品中的不同納米管O/Ti也各不相同,故水熱合成法制得的“二氧化鈦”納米管實際上應該稱為鈦酸納米管。由于該納米管管壁比較薄,隨著焙燒溫度的不斷升高,鈦酸納米管逐漸失去結構水,管壁層間距縮小,300℃時管狀結構開始被破壞,從而無法進行高溫處理,得到管狀結構較好的銳鈦礦TiO2納米管,故其光催化活性較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TiO2納米管的制備方法,由該方法制備得到的TiO2納米管具有較高的光催化活性。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TiO2納米管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分別配制氟鈦酸銨[(NH4)2TiF6]溶液與硼酸[H3BO3]溶液,過濾后待用;
②取適量的用水熱合成法制得的鈦酸納米管,完全浸入到摩爾濃度比為1∶1-1∶5的氟鈦酸銨和硼酸混合溶液中進行沉積,沉積時間為10min-120min;
③混合溶液進行反應,得到其上形成有TiO2薄膜的鈦酸納米管;
④將其上形成有TiO2薄膜的鈦酸納米管于烘箱中烘干;
⑤然后在馬弗爐中進行熱處理;
⑥再自然冷卻即得到銳鈦礦型TiO2納米管。
其中,步驟②中氟鈦酸銨和硼酸的摩爾濃度比優選為1∶3;沉積時間優選為40-50分鐘。
優選地,所述馬弗爐中進行熱處理為:首先升溫到250℃,升溫速率2℃/min,再升溫至300℃,升溫速率0.2℃/min,保溫1h,然后升溫到350℃,升溫速率0.2℃/min,最后升溫至600℃,升溫速率2℃/min,保溫1h;或優選為500℃下處理1h,升溫速率2℃/min;或優選為600℃下處理1h,升溫速率2℃/min。
優選地,鈦酸納米管的制備包括以下步驟:
A將2g?TiO2與配好的10mol/L?NaOH?40ml?NaOH溶液放入配備冷凝裝置的聚四氟乙烯燒瓶中;
B加熱攪拌,控制反應溫度為100℃左右,反應時間為12h;
C反應完畢后冷卻至室溫,取出白色沉淀物;
D用去離子水洗滌數次直至上清液電導率低于70us/cm;
E用配好的0.1mol/L?HCl清洗白色沉淀物,靜置5h;
F再用去離子水洗滌數次直至上清液電導率低于5us/cm;即得到新鮮的鈦酸納米管。
本發明針對水熱合成法低溫處理未能得到高光催化活性的銳鈦礦型TiO2納米管,提出以水熱合成法制得的鈦酸納米管為模板,通過液相沉積方法在其上外延生長TiO2納米管,由于組成納米管的是較多成分的二氧化鈦,進一步熱處理將不會出現因失水或者錯位而坍塌,可以使得二氧化鈦納米管在高溫狀態自然過渡到銳鈦礦晶型。最終可以通過高溫處理得到具有較高光催化活性的銳鈦礦型TiO2納米管。該二氧化鈦納米管為一面中間有小孔的六面體形狀,。該種方法制備的二氧化鈦納米管相比鈦酸納米管,具有較高光催化活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鐵研究院,未經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鐵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3147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兒童車座椅
- 下一篇:汽車后靠背磁鐵自動貼合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