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在SiC襯底上制備的發光二極管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14444.0 | 申請日: | 2007-05-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60150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24 |
| 發明(設計)人: | 徐現剛;寧麗娜;李樹強;胡小波;蔣民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L33/00 | 分類號: | 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書剛 |
| 地址: | 250061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sic 襯底 制備 發光二極管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光二極管,屬于發光二極管光電子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發光二極管(LED:Light?Emitting?Diode)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電致發光性質直接將電能轉換為光能的光源。與傳統的白熾燈相比,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等諸多優點,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綠色光源。
40年前采用GaAsP外延生長技術制成第一支實用的LED,僅能提供紅色發光,不久橙色和黃綠色LED也相繼問世。開發初期,LED的發光效率較小,主要應用于室內指示燈、數碼管等低亮度要求的領域。1991年,基于AlGaInP材料的紅、橙、黃色超高亮度LED的實用化揭開了LED發展新篇章,打破了LED的傳統應用,從室內走向室外,成功的用于各種交通信號燈、汽車的尾燈、方向燈以及戶外信息顯示屏。1994年藍色AlInGaN超高亮度LED的問世成為LED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不久綠色AlInGaN超高亮度LED相繼研制成功,從而實現了LED的超高亮度全色化。
目前,利用紫外、或紫色、或藍色的AlInGaN短波長LED加熒光粉或用紅、綠、藍三基色LED制作的白光的效率已經超過熒光燈,從而使半導體照明技術,又稱固態照明技術,受到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重視,是具有產業革命意義的重大技術革新。
LED的制備過程主要包括在襯底材料上生長多層薄膜,也叫外延材料,隨后進行LED管芯工藝制備出接觸電極,封裝后得到標準的LED器件。要獲得大功率、高效率的LED,需要著重處理好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外延薄膜材料與襯底的晶格失配
要獲得高質量的外延材料,提高器件內量子效率,盡量選擇與外延材料晶格匹配的襯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短波長(紫、藍、綠色)LED主要采用兩種類型的襯底:
一是Al2O3(藍寶石)襯底,日本的日亞化學公司(Nichia)首先采用,并實現了商品化。藍寶石襯底的LED管芯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正極2、負極1、p型AlInGaN層3、發光層4、n型AlInGaN層5和藍寶石襯底6。其特點是:襯底為藍寶石,它是絕緣材料,正極和負極必須制作到頂端;襯底對藍、紫和紫外光透明,可以具有較高的輸出效率。但是藍寶石的導熱性較差,不利散熱,對于制作大功率、高效率LED不利。
二是n型SiC襯底。美國克里公司在中國申請了一項名稱為《在SiC襯底上形成的GaN基LED》的專利,申請號是02809205.8,是采用導電類型的n型6H-SiC或4H-SiC襯底,其LED的管芯結構如圖2所示,包括負極1、正極2、p型AlInGaN層3、發光層4、n型AlInGaN層5和n型6H-SiC襯底7。其特點是:襯底7為n型SiC材料,它是導電襯底,同時充當LED負極,與常規的LED工藝兼容。該襯底材料要求的電阻率很小(小于0.1歐姆·厘米),需要摻雜高濃度的雜質降低電阻率,達到導電的目的,對藍光和紫光是吸收的(如圖3所示),當載流子濃度達到1×1018個/cm3時,其透明性已經很差,從而限制了LED光輸出效率的提高和大功率照明應用。
SiC材料的熱導率是藍寶石材料的10倍以上,利用SiC做襯底可以有利用管芯散熱,可以增大LED的輸出功率,對制作大功率LED非常有利,是半導體照明的必由之路。
2、提高LED管芯輸出效率
LED管芯發出的光是從折射率高的半導體材料中輸出的,由于存在臨界角損耗和菲涅耳損耗等原因,大部分光在表面無法有效輸出而內反射回去,因此從發光層4發出的光需要多次反射才能從表面出射,n型導電襯底對在管芯內部的多次反射有強烈的吸收作用,降低出光效率;另外,LED管芯的襯底厚度一般在200微米,遠遠大于外延層的厚度,透明襯底的側壁成為光輸出的重要路徑,這在吸收襯底是做不到的。上述申請號為02809205.8的《在SiC襯底上形成的GaN基LED》的專利申請中因為采用導電的n型SiC襯底能夠吸收藍光和紫光,減少了匯聚到上出光面的光,使得LED管芯輸出效率較低。
3、提高器件高溫工作性能,增大輸出功率,同時改善器件熱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1444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