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溴代雙氫青蒿素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申請號: | 200610144186.3 | 申請日: | 2006-11-29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54383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17 |
發明(設計)人: | 石雁羽;程志鵬;梁隆;祝華軍;李明驗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石雁羽 |
主分類號: | C07D493/18 | 分類號: | C07D493/18;A61K31/35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顧筑華 |
地址: | 610500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溴代雙氫 青蒿素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化學領域,具體的說,涉及溴代雙氫青蒿素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惡性腫瘤是目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嚴重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癌癥每年發病約1000萬人,死亡約700萬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的復雜系統疾病,手術和放療只能解決局部問題。化學藥物在殺滅腫瘤細胞方面,有相當的效果,但有嚴重的局限:一、毒副作用太大,許多癌癥患者并非死于腫瘤,而是死于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二、耐藥性高。藥物使用幾年后,效力明顯下降,為達到原先效果,臨床不得不加大藥量,從而產生更強的毒副作用,科學家也不得不研發一個又一個新藥。從天然動、植物中尋找毒性低、療效高的抗癌活性成分就成為近年國內、外科學工作者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有代表性藥物,如紫杉醇、喜樹堿、金錢松、沙爾威辛等。不過,目前的天然藥物提取物缺點也很明顯:第一是作用靶點單一;第二是耐藥性問題依然存在,第三是毒副作用依然很強。
一個突破性的工作是:美國華盛頓大學賴享利教授及其助理在離體實驗中證實,從中草藥艾蒿中提煉的青蒿素具有神奇的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它不但有效,而且選擇性非常強。對癌細胞有很高的毒性,但對正常細胞的影響很小。”(US?55578637)
青蒿素為我國特有的黃青蒿提取物,在我國作為藥用已有3000年歷史,作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物也有32年的歷史。青蒿素能控制瘧疾的機理在于,它能與瘧原蟲體內的高濃度的鐵相互作用。當青蒿素與鐵相遇,隨之發生化學反應,放出大量的帶電原子,化學家稱為“自由基團”。自由基團將攻擊細胞膜,使之相互分離并殺死單個瘧原蟲細胞。
7年前,美國的賴教授開始設想同樣的機理一定也能作用于癌癥:癌癥細胞分裂時需要大量鐵質才能復制DNA,因此癌細胞的鐵質含量比正常細胞高出許多。經研究發現,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含鐵高5-15倍,高的達50倍,最高的白血病癌細胞居然達1000倍。賴教授稱:“它不但有效,而且選擇性非常強。對癌細胞有很高的毒性,但對正常細胞的影響很小。”它有可能成為無毒的高效抗癌藥。
這種推測在臨床實驗中得到了廣泛支持:將若干組乳腺癌細胞和正常乳腺細胞與轉鐵蛋白接觸,8小時以后,只剩下25%癌細胞。16小時過去以后,幾乎所有癌細胞都死亡了,而正常細胞不受影響。例如一只患有嚴重骨癌的狗已經不能行走,在接受青蒿素輔之以鐵的治療下,5天就完全恢復。
青蒿素作為抗癌藥物有以下幾大優點:療效較好,廣譜抗癌,治愈時間短;專一性強、無毒副作用;不放療、不化療、治療無痛苦;費用低,還可用作預防用藥。但其藥效還是不如現在市場上用量較大的阿霉素等化學藥物強,限制了臨床上的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癌效果好、毒性低的青蒿素的衍生物。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了溴代雙氫青蒿素,其結構通式如下所示: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溴代雙氫青蒿素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雙氫青蒿素加入溴化反應的保護溶劑中溶解,于0~40℃下加入溴素或溴化物,攪拌10~200分鐘后,過濾,加入除溴溶液洗滌,收集有機層,有機層脫水后減壓濃縮,正已烷重結晶,即得,其中0.1mol雙氫青蒿素加入500~1000ml保護溶劑和10~150ml除溴溶液,0.1mol雙氫青蒿素加入溴素或溴化物0.1~1mol。
所述保護溶劑優選為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硝基甲烷、二甲基甲酰胺、乙酸或乙腈。
所述除溴溶液優選為硫代硫酸鈉水溶液、碳酸氫鈉水溶液、碳酸鈉水溶液、氯化鈉水溶液或水。
溴化反應時優選加入二氧化錳、硅鋁酸鹽或鹵化亞銅;或鎢燈直接照射,以起到催化的作用。
體外抗腫瘤實驗表明,所述溴代雙氫青蒿素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溴代雙氫青蒿素分子結構示意圖。
圖2溴代雙氫青蒿素分子結構示意圖。
圖3溴代雙氫青蒿素的紅外譜圖。
圖4溴代雙氫青蒿素的質譜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石雁羽,未經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石雁羽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14418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